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中国园区
 

2018年8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绵阳科技城:趟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梅文

科技兴城,绵阳科技城正在用自己所创造的GDP来证明这一点,并且,绵阳科技城正在多点发力,要趟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家德介绍说,近年来,科技城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统筹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

同时, 7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新闻发布会宣布,由科技部和四川省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6日在绵阳举办,绵阳科技城将再次全面展示科技带来的变革和创新,以及科技兴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多点发力 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2017年,科技城GDP达到1477亿元、增长9.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70.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7%,位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绵阳科技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牢牢抓住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从推动创新改革、加快国防军工重大项目实施、增强创新发展动能、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及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五方面着手,协同推进科技城创新能力及深度融合发展。

朱家德介绍说,今年在川推广实施的21条全面创新改革经验成果,绵阳贡献7条,其中,军民融合领域创新经验均由绵阳贡献。现在,绵阳市已建成国内首个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首家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在国内率先成立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两年来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近20亿元。建成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整合百余家单位4100余台套高端检测仪器,服务用户数超过1100家。2017年军民融合企业总数达321家,军民融合企业产值突破153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绵阳军工科技资源“富矿”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立足于国家国防军工重镇的产业基础,绵阳市全力推动国防科研院所发展,全力保障服务国防重点科研项目建设。“现在亚洲唯一的高空模拟试车台已在科技城建成并开展试验,燃气轮机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我们正着力打造规模世界第二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先进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研制能力不断提升。”朱家德介绍说。同时,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一批军工电子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空管、北斗导航应用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科技城国防军工重镇地位进一步巩固。

朱家德认为,随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开展,绵阳科技城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步伐也在加快。以军民深度融合为中心,绵阳科技城推动了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再上台阶,抓好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能级。2018年上半年科技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5.6%、37.9%,继续保持全省领跑优势。与此同时,绵阳市5平方公里启动区基本建成,30平方公里核心区主体框架加快形成,总投资465亿元的京东方柔性生产线、453亿元的汉能移动能源、202亿元的威马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绵阳科技城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快申建综合保税区,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四川承担的国家改革试点任务之一,要趟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

绵阳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元方表示,下一步,绵阳将通过创新军民融合机制、保障国防项目建设、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壮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促进军民融合重点单位跨越发展。绵阳市将引导在绵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深度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支持推动58所加快推进转制改企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设立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异地查询点,健全军民融合发展人才、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等政策。

对于产业发展规划,元方表示,绵阳将优先发展军民融合制造业,持续提升电子信息、空管、北斗导航、信息安全等军工领域竞争力。“通过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等举措,绵阳市将积极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把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作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主战场,建设国家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园。” 元方表示,绵阳将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强市,打造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