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鼎力追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婧琳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魅力新城,生态高新。 王斌/摄 |
7月29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国家级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采访时了解到,今年7月7日,在保加利亚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成果展”上,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的翻译机受到李克强总理和保加利亚总理鲍里索夫啧啧称奇,该款翻译机来自合肥高新区。
合肥高新区是1991年国务院首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先后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今年4月,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目前,合肥高新区正积极承载中国三大科学中心之一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建设,在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集成电路和大健康产业等优势产业上集中发力,逐步形成从基础理论研究、平台支撑、技术研发到智能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唱响“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区域品牌。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产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2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其中,“中国声谷”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集聚企业300余家;集成电路产业集聚联发科技、群联电子等企业100余家,助力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五大子产业集群,自主培育的华米科技成为全球最大智能可穿戴厂商和纽交所上市企业;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实现技术的系统性关键突破,世界首条长距离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中国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源头创新优势凸显。全面承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战略平台,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开展变革性技术研究。已形成了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类脑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等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性创新平台,中科大高新园区、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广州生命科学院干细胞中心、工信部赛宝电子技术实验室、安徽军民融合研究院等近20家研发和产业化协同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链企业孵化、高端人才培养等服务。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园区市场主体已超过3万家,园区自主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6家,上市公司2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均约占全市一半。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连续3年全省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9%,是全国水平的三倍。累计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50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29人,“万人计划”14人,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约3000人。全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65家,建成众创空间38家(国家级12家),在孵企业3200余家。
产城融合升级提档。近五年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51.21亿元,全区绿化率达到56.24%,成为全国开发区绿化覆盖率最高的园区之一。城市配套日益完善,谋划建设了柏堰湖国际社区、“合肥国际人才城”、创新人才公寓等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
合肥高新区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未来,合肥高新区将承载“参与全球竞争,引领未来发展”战略使命,立足自主创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鼎力追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集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