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综合
 

2018年7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中国石化35年实践彰显中国经济制度优势

35年来,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费增长100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石萱

镇海炼化大乙烯 陈鸣启/摄

今天的中国石化,与35年前相比,资产总额从200多亿元提高到2万多亿元,年营业收入从200多亿元提高到2万多亿元,年上缴税费从30多亿元提高到3000多亿元,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费增长100倍。公司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世界500强企业前三位,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和第二大化工公司,成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中国石化35年的实践,以铁一般的事实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

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已达1亿吨。如何用好1亿吨原油,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进人民生活,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1983年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7月12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成立35年来,中国石化始终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自觉肩负起壮大国有经济、振兴石化工业、保障能源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使命,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许多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中国石化35年,为建立发展我国现代石化工业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成功构建起门类齐全、品种配套、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石化工业。今天的中国石化,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和第二大化工公司,我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

中国石化35年,为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有效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帮助全国人民告别了使用几十年的粮票、布票。大力生产优质清洁燃料、化工原料、合成材料,更加重视生态保护、环境友好。35年来,公司累计加工原油近50亿吨、生产成品油28亿吨、乙烯1.6亿吨、三大合成材料2.8亿吨,累计上缴税费近4万亿元。

中国石化35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取得了一批油气勘探大突破大发现,建成了几大增储上产创效油气田,大力开发地热、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近20年来,国内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储量近40亿吨、天然气储量2万多亿立方米,国内外年油气当量产量从不到4000万吨增长到1亿吨。

中国石化35年,为探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走出了一条大型国有企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已在全球76个国家开展国际化业务。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30多个国家广泛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石化35年,为推动我国石油石化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建成了我国首个高含硫碳酸盐岩天然气田和大型页岩气田,开发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炼油全流程技术和石油化工主体技术,培育了中国石化十大特色技术品牌。35年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5.8万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7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70项、中国专利金奖19项。涌现出25名两院院士,闵恩泽院士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石化35年,为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队伍和文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培养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能征善战的石油化工专业队伍,传承培育形成了“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三老四严”、精细严谨、求真务实等优良传统和企业文化。

中国石化35年的奋斗历程以铁一般的事实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这一实践深刻启示我们,推动中国石化这样的国有企业不断前进,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筑牢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群众办企业;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必须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始终以先进文化为指引,凝聚干事创业正能量。

中国石化总经理戴厚良说,中国石化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公司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战略部署,决胜全面可持续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公司成立60周年前后,建成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中国石化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