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与文化结合 北京老旧厂房转型文创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惠边
老旧工业、企业的迁出,留下了大量的老旧厂房,如何结合北京市疏解整治工作,在保留城市工业文明印迹的同时赋予新的生机,提升厂房新的价值,成了需要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
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余俊生表示,北京要将腾退出来的空间建设好、利用好、发挥更大作用。而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既可以为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也为城市文明复兴注入了全新活力。
政策红利频出
今年4月,北京市发布《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保护利用原则和相关政策及保障措施,指出“保护利用好老旧厂房,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办公共文化措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这也是北京首个保护利用老旧厂房的专项政策。
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市腾退老旧厂房达242个,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其中已经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601万平方米,正在转型改造的占地138万平方米。
此外,在过去五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都接近或超过10%的增长,超过同期北京市GDP的增速。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达15%左右,产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
6月份,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加快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建设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示范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机构将现有老旧厂房、特色工业遗址等存量设施资源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分园。
国家文化创新实验区管委会主任丰春秋表示,保护利用好老旧厂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推动城市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近20年来,以798艺术区为标志,北京老旧厂房的文化再造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探索和提升转变过程。
在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指导下,北京的部分老旧厂房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下,也转身变成了更加时尚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实体书店等等,成为了更有价值的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这样既可以省去拆旧建新的高成本费用,还可与城市定位相匹配。
老旧厂房迎来春天
在北京,提到工业与文化的结合,最具代表性、发展最为成熟的代表之一就是798艺术区。它的前身是718电子元件联合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是北京时尚文化地标。
与798相似的还有“77文创”,它的前身是鼎鼎有名的北京胶印厂,这也是北京第一家采用胶印技术的工厂。由于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北京胶印厂整体业务迅速下滑,厂区的环境也不符合北京文化核心区的定位,于是在2012年初,北京胶印厂将原胶业务迁出。
“77文创”负责人王雷表示,“文创园区不仅是文创产业发展的物理空间和办公空间,同时还应承载北京文化传承、建筑历史记忆、公共文化服务等多元化的功能,对于核心区的文创园区,还应紧密结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的整体要求,彰显古都风貌。” 于是,王雷在改造中,利用工厂园区的空间特点,在三栋环绕着的楼宇中间建造了园区中最有特色的小剧场,他认为,通过整体的设计,产业的引入、园区的管理,原来荒芜的厂区变成了大家愿意置身其中的空间。整个项目还获得了“201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奖”。
除了转身变为文创园区,还有众多电影产业园由此诞生,铜牛电影产业园就是其中之一。铜牛其实是一个内衣品牌,据产业园董事长刘国宁介绍,由于老国企淘汰落后产能,公司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河北、山东、江苏甚至缅甸。园区随即也从铜牛京纺物资有限公司库房转变为电影产业园,并于2016年开园。
“2017年,入园企业产值达20亿元,远高于园区此前产生的经济价值。”刘国宁说道,“我们的定位是做国内最专业的电影产业园。如今园区已基本满租,入驻园区的50多家电影类公司涵盖了电影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比如电影策划、投资、制作及发行,艺人工作室、明星经纪等。”
“这里有杜比全景声影院,可以举行首映式、发布会和看片会。”刘国宁继续介绍到,为了让园区国内影视企业更好地交流互动,电影产业园将园区自有的艺术空间开放,每年为园区企业提供免费使用机会。
此外,针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对保护老旧厂房价值认识不统一、资源底数不清楚、规划引导不清晰、改造利用不规范等深层次问题,北京也将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赵磊表示,“接下来北京市文资办将会同政府其他部门,加紧推进保护利用的基础工作,积极推动达到一定规模和符合建筑标准的老旧厂房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园转型,对接导入高端项目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争取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批高质量老旧厂房改造利用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