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中国园区
 

2018年6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菜鸟推出“未来园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未来园区”可以识别每一个烟头、监控每一个井盖,实时保障园区安全、高效运转。

在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宣布全面启动物流IoT(物联网)战略,并向全行业发布了基于物流IoT的“未来园区”。这是IoT、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菜鸟CTO谷雪梅介绍,这是一个应用IoT(物联网)、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物流园区,有望彻底解决传统园区存在的管理困境。据悉,从进入园区开始,每一个人员的识别、每一部车辆的导引,都由数字化方式完成。园区里的每一块井盖都变得智能,监控探头会自主计算识别异常状况,连水电表都会自己抄表读数。

什么是“未来园区”?

这个具有“智慧大脑”的未来园区,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是“一切设备均有传感器”。谷雪梅介绍,通过传感器,整个园区内的各种设备、设施将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对园区温度、湿度,甚至井盖下的水位等环境进行实时感知,一旦出现异常,可立即报警。

其次是“一切摄像头自主运算”。未来园区里分布的摄像头,和普通物流园区看似相似,但却有着本质不同,每个摄像头都能通过捕捉的影像,实时计算分析,可以实现车辆的智能调度、备货的科学管理以及员工异常行为预警,这意味着不再需要人工在监视器前24小时值守。

对于“未来园区”,谷雪梅是这么解读的:

目前一些业界核心的痛点中,首先的痛点是工业园区物业的成本相对比较低,尤其是和商业地产相比,可能在十分之一左右。

在这样低成本的前提之下,就会有非常低端的员工,很难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流程,导致人员流失比较快、安全风险比较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带来越来越低下的客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

“未来园区”

如何实现?

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菜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就是未来在园区里面即将使用IoT的技术和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园区内进行全面的数据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化。

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第一个词叫IoT技术。在IoT技术里面,希望一切设备都有传感器。这样可以大幅减少人工的巡检,因为传感器的数据可以通过低功耗传到中控室,人只要判别异常事件就行了。而且因为使用低功耗、长距离的物联网数据传输,成本也是比较低的,在菜鸟的有些园区,也是中国第一次使用该技术。

第二个词叫边缘计算。传统的摄像头是不联网的,而且在自己的摄像头内部也没有任何计算能力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拍下一个视频并且进行本地的存储,以便事后的追查。

在云计算的领域可以放上很多的模型,也有大数据进行运算,做出很多和人工智能比较相关的识别和分类,但是在园区里面,因为位置比较偏僻,成本也严控,很难把园区内几百个摄像头数据全部送到云端,这不仅对于带宽是压力,对数据计算能力也是压力。因为能够实时达到毫秒级的识别,并且传回到中控,再由人进行行动,所以需要用到边缘计算技术。

第三个词是人工智能。刚才谈到摄像头里面布上模型,这个摄像头能做很多工作。重要意义在于,首先,不管园区内还是仓内,可能是多种模型同时判别,比如在仓内,是不是有人在暴力分拣,是不是有人偷东西或者抽烟等。

另外,需要做到物体的跟踪,比如一个车子从一个摄像头移动到另外一个摄像头,需要一个协同。需要算法把物体跟踪做比较,只有模型和多摄像头的联动和算法进行有机的合作以后,机器才变得越来越聪明和强大,使得园区对异常事件的检验越来越准确。

最后是后面的技术框架,刚才介绍了下层的设备连接,在此设备上要抽象成逻辑层,以便于上面的算法进行协同。除了连接物理设备以外,希望未来人力也能参与到协同网络里面去。

另外,还需要操作系统,连接下面的智能体和上面的算法,算法中识别的算法比如人脸的识别,分类的算法比如异常事件和平常事件的区分。比如车子和园区进行协同,人和机器进行协同,这个过程中,希望的是减少园区内工作人员简单重复低效的劳动,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用在更高级的工作上面,比如对于异常事件的处理,同时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园区的工作人员提供温暖和关怀。

不仅是菜鸟,这样的技术也希望能被应用到其他领域,无论是物流领域,还是商业里面的商场、学校、医院等等,这些技术都能够用的上。因为会产生一个闭环,用数据识别一个算法,更高级别的算法允许对数据进行更好的分类,在闭环里面技术壁垒持续的提升,使能力会持续的提升。

(综合整理自网易、中国经济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