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招商硬伤 解决后顾之忧
一个老工业基地上皮革产业园的困局与变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崔敏
接二连三的煤矿倒闭让辽宁阜新清河门区的人们陷入低迷,这个依靠煤炭资源发展的小县城曾经快乐知足,但随着煤炭价格的降低以及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其发展逐渐走进一条死胡同。没有新的产业替代,没有资源和交通优势,失去主要收入来源后的居民消费水平自然就提不高。
而近两年,清河门区内一个皮革产业园区的兴起为之带来一丝转机。天然的资源优势、政策的扶持、东北地区的气候环境、皮革皮草的价格优势、低成本的人力和土地,让阜新皮革经济开发区拉开新的发展序幕。
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以制革为主导,产业链完善、环保综合治理,形成国内领先的新型皮革产业开发区,也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亮点工程。基地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预期制革产能达到3000万标张,带动的相关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寻求传统产业
转型之路
阜新地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这里自古就有制造皮革和喜欢皮装、皮靴的风俗习惯,发展皮革产业在本地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区位优势明显。
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徐瑞光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皮革产业开发区计划总投资138亿元,最终形成3000万标张制革加工能力及相应革制品产能,生产企业总户数达到约300户,每年实现本地贸易及产品销售额约960亿元,GDP约342亿元,税收约75亿元,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约12万个。
目前开发区内产品种类有蓝湿革、汽车及沙发成品革、毛皮、水貂、獭兔、皮鞋、沙发、皮革服装等产品。皮革开发区品牌企业在国内开办的品牌直营店已达103家,品牌直营店发展速度较为迅速,有力地扩大了辽宁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在皮革业内的影响力。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产物,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有其摆脱不掉的困扰。排污及环保、人才引进、消费低迷、招商引资等困局都是其直面的难题。
徐瑞光坦言,为发展壮大皮革产业,提高开发区项目承载能力,开发区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但目前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招商引资,即持续引进项目、人才的储备引进、保持排污达标等问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整体低迷的形势下,让皮革产业开发区顺利完成战略转型,顺利实施内引外联战略,还迫切期待政府层面的持续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特别是国家支持经济转型示范的支持政策。
主动突破
解决后顾之忧
面对上述困局,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确保解决后顾之忧及客服招商硬伤。首先就是从园区智能化安全管理及排污环保两手抓。
徐瑞光表示,园区安全问题不应成为招商引资一大决定因素,一个成熟的园区解决安全问题是最基本要达到的标准,应是园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关于产业园区安全和安保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封闭式管理来解决。”徐瑞光介绍,园区有高清晰度、高密度全覆盖智能监控系统,并在四个大门建有四个警务室,形成警区智能联动。区内各企业设有专职安保员,与园区运营公司安保部有效对接,保证整个园区无盲区。
对于皮革产业园区来说,由于园区内都是皮革深加工的上下游企业,在污水处理方面成本较高,在环保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为此建造一个高标准宽隔离的绿化带,相关区域的绿化率达25%以上。各类危害性物质在各厂区内处理不得排出厂外,基地污水处理厂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站对基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且集中处理污水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