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2018北京车展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2018北京车展特刊
 

2018年5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比亚迪进入造车新时代 再度夯实“引领者”地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沈天香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汽车市场新能源发展的脉络已经十分清晰。在2018北京车展上,新能源展车多达174辆,其中,中国车企参展的新能源车达到了124辆。

同时,当下的汽车产业也正面临规模空前的变革,以“国际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新四化”,从趋势逐步变为现实。在本届车展上,“智能化”的元素也越来越丰富。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作为电动车先驱的比亚迪也将全面进入“造车新时代”,不仅带来重磅的新能源车型,还在全球率先推出全新“e平台”和“DiLink智能网联系统”。

坚持“电动化”初心

作为国内最早确定新能源发展战略的车企,比亚迪自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之日起便着手布局新能源产业。去年,比亚迪汽车总销量为40.9万台,其中新能源车销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达到11.3万台。今年1月9日,比亚迪汽车第30万辆新能源车正式下线,展现了其领跑新能源市场的实力。

在本次北京车展上,比亚迪全新一代唐、秦Pro以及最新概念车E-SEED的亮相,成为了一大亮点。其中,作为比亚迪全面对标国际豪车水准的迭代之作,全新一代唐不仅仅在设计上凸显了崭新的面貌,还搭载全时电四驱系统,百公里油耗低于2L。在纯电动模式下,续航里程最长可达100km,在市场遥遥领先。

此外,作为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经典之作,全新中级车——秦Pro同样采用Dragon Face设计理念,搭载一套插电式混动系统,其由1.5T发动机、电动机和锂电池组构成,其中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43马力,百公里油耗仅为1L/100km,百公里加速时间只需5.9秒,预计在2019年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概念车E-SEED,充分展现了比亚迪对人类未来驾驶乘用车的思考。该车采用比亚迪最新DUAL BLADE双刀锋设计语言,由艾格团队操刀打造。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将超过600公里,搭载电四驱系统,百公里加速仅需3.9秒。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MPV,也不是SUV,更不是一台轿车,而是比亚迪基于人类未来发展而倾力打造的一台全新类型的纯电动汽车。

重塑“智能化”出行

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浪潮正迅猛来袭,并且势不可挡,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风口,汽车行业也不例外。除了带来重磅的新能源车型,比亚迪还在全球率先推出全新“e平台”和“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力。

据介绍,“e平台”用一组数字概括起来就是33111。两个“3”指的是驱动3合1加高压3合1。3个“1”就是1块板、1块屏和1块电池。驱动3合1是驱动系统的电机、电控和变速器的高度集成;高压3合1则是高压系统的DC-DC、充电器和配电箱的3合1;第一个“1”是1块将仪表、空调、音响、智能钥匙等控制模块10合1的PCB板;第二个“1”是指1块搭载了“DiLink智能网联系统”的智能自动旋转大屏;最后一个“1”是1块长续航、性能稳定的电池。

其中,作为本次车展上的重头戏,全新一代唐搭载的DiLink智能网联联系统刷新了行业对智能网联的认知。据了解,比亚迪DiLink智能网联系统不仅开放车载信息系统,还将开放汽车几乎所有的传感器,总计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DiLink智慧生态系统由智能座舱、云服务、智能进入三个部分组成,通过这些组成,车主的喜好体验、查看充电桩信息、远程控制车锁等比亚迪智能应用可以无缝对接,轻便实现。

同时,这也是全球范围内,汽车的传感系统、执行系统,首次如此大规模的开放,向全球开发者提供一个多维的平台,迸发出形形色色的创新,对行业的影响将是空前的、深远的。显然,比亚迪方面希望通过该系统共建智能网联生态,让汽车真正实现互联,全面重塑人类出行方式。

构建“国际化”格局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占全球车展电磁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60%,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此外,中国以180万的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的总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0%以上,超过了美国、日本、挪威三个国家的总量综合,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比亚迪汽车连续三年实现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的第一。

比亚迪本次车展主题为“新智造·驭未来”,预示了比亚迪未来的全新战略思维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视野。正如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赵长江所说:“在全新造车体系下,比亚迪以国际化视野,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打造国际化的造车团队,比肩德系豪华品牌的工艺品质、颠覆传统的先进技术、代表未来的智能科技的产品,将中国品牌的造车标准拉至新高度,重新定义中国车。”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