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2018北京车展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2018北京车展特刊
 

2018年5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码奇瑞捷豹路虎五年成功突围秘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邈

在外界看来,戴慕瑞(Murray Dietsch)和陈雪峰(Chris Chen)更像是一对“连体人”。

当他们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从来都是形影不离。这多少令人有些意外,前者系澳大利亚人,后者是中国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戴慕瑞是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而陈雪峰是这家公司的常务副总裁。

奇瑞捷豹路虎成立于2012年,仅用两年时间即建成了年产能13万辆的生产基地。从2014年10月的首辆车到2018年4月,该公司迎来第20万辆整车下线,仅用了43个月,其先后导入路虎揽胜极光、路虎发现神行、捷豹XFL和捷豹XEL四款国产车型,第五款国产车型全新捷豹E-PACE在2018年北京车展迎来全球首秀。这意味着,奇瑞捷豹路虎当年承诺“3年推5款车”的愿景,绝非信口开河。

笔者试图通过对戴慕瑞和陈雪峰的专访,找到奇瑞捷豹路虎的成功密码。

兑现承诺

“在常熟工厂建成后,我们仅用了6个月推出两款车,18个月推出三款车,两年推出4款车,三年上市5款车。”戴慕瑞用一组数据总结过去5年奇瑞捷豹路虎令人瞠目的速度。

今年一季度,其销量同比增长了26.8%,并在今年4月份收获第20万辆整车下线。其中,目前在售的四款国产车型占捷豹路虎在华总销量的近6成。未来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深植中国的同时,奇瑞捷豹路虎宣布完成第一阶段的所有承诺。

作为中国豪华车市的“后来者”,奇瑞捷豹路虎“3年5款车”的承诺背后,是体系竞争力的体现。

从常熟生产基地的建成,到全铝车身车间的投产,再到全新发动机工厂的开业,奇瑞捷豹路虎正在用行动诠释着“智造”一词,并逐步成为中国豪华车市场中的全新势力。

国内耳熟能详的豪华车品牌,大多用5—15年完成发动机国产化,而奇瑞捷豹路虎在国产车型下线不到3年的节点,便实现了发动机国产。需要强调的是,全新Ingenium 2.0升四缸发动机的下线时间也与英国工厂同步。

同样,作为捷豹路虎首个英国本土以外的整车制造基地,奇瑞捷豹路虎的常熟基地被内部称为“全球样板工厂”。其核心技术全铝车身,也毫无保留地复制到了常熟工厂。据悉,该工厂二期产能扩建已经基本结束,今年将全面进入运营,此举将为奇瑞捷豹路虎带来超过5成以上的产能提升。

“我们之间没有大小”

硬件的投入仅仅是表象,探究奇瑞捷豹路虎高速发展的根源,更在于体系竞争力的提升。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搭建了一个开放、默契、包容、理解的公司氛围。

“在我们这儿他(戴慕瑞)是总裁,我是常务副总裁,我们两个之间没有谁大谁小,我们就讲什么是真正正确的事情,来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搞表面的个人权威。我们两个之间有争论,但是对外从来没有争论。”陈雪峰的表述,让坐在身旁的戴慕瑞哈哈大笑。

两人通力协作,力求公司管理更加高效。目前奇瑞捷豹路虎的员工已超过6000人,高级经理到总裁级相差四级,但是,所有高级经理的入职和提拔,都需要总裁和常务副总裁亲自筛选。

“中外双方不一致,部门之间不统一,内容太多,这是很多合资企业的常见病,而我们不同。”陈雪峰称。管理层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真正认同企业价值观的骨干,避免合资公司常见的内耗。

而当人才被层层选拔任命后,以戴慕瑞和陈雪峰为主的管理层成员,每个人用半年时间带3—4个高级经理。这有点像大学校园里的博导,以陈雪峰为例,他在保证自身高强度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带四名总监、承诺每个人每个月至少有2个小时,讨论工作以外的职业发展、战略思想和困难等等,去帮助他们调整方向。

“我们公司17名高管,一个人带四个,半年都可以覆盖接近100人的团队,一年下来接近150人,一年年的坚持,从高层的战略思想到中层的战略落地,都能够充分的结合理解。”陈雪峰称。

迈入下一个5年

飞速导入国产车型、建立全球标杆工厂、同步国产发动机,以及建立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团队,是奇瑞捷豹路虎过去5年达成目标的根源。

2018年是奇瑞捷豹路虎第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二期项目的建成和投产无疑将是奇瑞捷豹路虎未来发展的关键举措。我们相信,凭借创新的‘合营’理念以及强大的体系实力,奇瑞捷豹路虎将在产业变革中长期保持竞争力,为消费者带来拥有纯正英伦风范和全球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创领中国高端汽车市场。”陈雪峰称。

作为后来者,在体量上奇瑞捷豹路虎与BBA相比,仍然处于追赶态势,但是二期项目的扩产,令奇瑞捷豹路虎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戴慕瑞强调,“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声音不仅仅来自顾客,还包括倾听行业的声音、政府的声音和未来技术的声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