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公司
 

2018年4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铁七局三公司总经理谢宝琎

企业家之路进无止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赵亮 罗亚锋 王新华

中铁七局三公司总经理谢宝琎
谢宝琎到湖潮安置点项目检查

二十多年的职业之路,他以美国诗人穆尔“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诗句为信条,从技术人员干起,一步一步走到领导岗位,并用短短三年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建筑施工企业,从年营业额、开发额50亿元左右,提升为两项指标双双突破百亿元,从而成功跻身中国中铁395家三级综合施工企业20强的建筑强企。他就是中铁七局三公司总经理谢宝琎。

谢宝琎更是用坚守和执著在中国基建领域留下一片足迹。他所参与的工程都被标上了内实外美、优质的标记,他带领企业在祖国大地画出建筑者最美的轨迹。

为梦想筑路四方

实现三次华丽转身

1999年,谢宝琎从辽宁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进入中铁七局三公司的前身中铁一局三公司工作。渝怀铁路,记录了他职业生涯的开始。

最初,这个曾经在大学里挥斥方遒的学生会主席,面对大山深处的艰苦和清淡,也曾迷茫和动摇过。可是,沸腾的工地展现出的昂扬奋进景象,又让他胸中燃起了一团火。于是,谢宝琎卸下一身骄傲,从零开始,内心坚定了“为梦想筑路”的决心。他背起测量仪器开始在崇山峻岭间穿梭,在工作中虚心求教,不因自己是大学生而恃才傲物;他“主动找事做”,不因麻烦和劳累躲避推诿;他深入现场,不因繁琐辛苦而在办公室里清闲度日。最终,众口一词的赞赏让他在众多见习生中脱颖而出,优异的表现让他提前半年定职,并在一年实习期刚满就被破格提拔为工程队队长。

可以说,谢宝琎的职业之路刚刚踏上征程就取得了不俗战绩。这算得上是他第一次华丽转身,让他从一个基层技术人员很快成长为施工一线的管理者。

第二次华丽转身发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2003年,公司中标青藏铁路。无疑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是历史赋予一个建筑企业的最高荣誉和重大使命。此时的谢宝琎经过4年的历练,先后担任了工程队队长、技术主管、项目总工、项目经理等重要岗位工作,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儿已经蜕变成一名身经百战的“建设者”。

谢宝琎被任命为三公司青藏铁路副指挥长,这一次他领兵出征,无愧于军中“首将”。深知困难和挑战是何等巨大,他知道自己必须在战略上高瞻远瞩、在战术上精益求精、在执行上毫不含糊。

开工动员大会上他动情地说:“作为建设者,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站在这里,我们唯有不辱使命,完成任务,才能骄傲并有底气地宣称,我是青藏铁路的建设者!”

“缺氧不缺精神、暴风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在谢宝琎的带领下,三公司人在青藏线的建设工地展现出了中铁人的豪情与担当,书写了新的史诗篇章。

这之后,谢宝琎又转战黔桂铁路、贵遵高速、商漫高速,以集团公司工程指挥长的身份主持修建了沪宁城际铁路和昆明枢纽铁路,为他第三次成长蜕变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次华丽转身是2013年11月,谢宝琎被任命为三公司总经理。这次,他需要从一名一线施工管理者向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全面战略把控的企业家转变。这之间的跨度可谓巨大。在这之前,他多次参加知名大学举办的培训班,工作之余阅读大量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上,使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储备、思考深度早已达到一名优秀企业家的标准。

“知行合一”的他很快进入角色,三公司在谢宝琎的带领下也驶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高铁公路”。而作为企业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正是得益于他的人格魅力。

为事业心无旁骛

展现三大人格魅力

“失败者都有相似的问题,成功者一定各有各的成功之处。”这些特质让谢宝琎在当今甚嚣尘上的社会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纷繁复杂的人生境遇中“心无旁骛、专注执著”。

一以贯之,努力“让优秀成为习惯”。作为大学里校园里的学生会主席,堪称“优秀大学生”的谢宝琎参加工作后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减退。他2013年至2016年间在母校深造取得了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同时还取得了国家一级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证书。

他本着工匠精神钻研技术撰写的《青藏铁路高原动土区路基施工技术》、《青藏铁路高原动土区爆破施工技术》、《高原高寒地区小临建施工技术》、《多功能长效路面研究动态及控制技术研究》、《3台阶7步开挖法在下穿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等一大批高质量论文在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发表。“优秀工程师”之于他可谓实至名归。

作风扎实,信奉“细节决定成败”。谢宝琎认为任何事在微观层面都可以无限深入下去,他经常告诫员工“可以再细一点”。

“每次公司《行政工作报告》的撰写过程对于我就是一次‘思想洗礼和管理跨越’的过程。”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军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因为在谢宝琎的主持下,这份报告要经历几十次会议讨论、近百次的修订,往往在大会召开前一天才定稿。他全程盯控,逐字逐句审阅、不断提出新思路、重要段落自己执笔。经过千锤百炼的报告翔实、全面、精彩,成为公司过去一年的总结和下一年度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为公司发展定准基调,找准方向。

他就是这样将极度专注细节的“工匠精神”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以行动影响他人,为公司内形成人人争当“工匠”的氛围做出表率。

事必躬亲,让任何情况都尽在掌握,谢宝琎精于专业更勤于实践。在修建黔桂铁路那马隧道时,谢宝琎主导制订了详细的施工计划,实施爆破的那天,他亲自布眼、装药、连线……

“打铁还需自身硬。”谢宝琎深知只有自己掌握了施工环节的每一道工序,才有能力管理好现场,才有资本对他人提出要求。

为企业殚精竭虑

祭出三大改革高招

谢宝琎就任总经理的第一年,公司经营开发额为26亿元,产值不到50亿元。而2015年,这两项指标均突破了50亿元,公司以良好的经营业绩冲到中国中铁385家三级子公司20强第四名。2017年,两项指标更是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在谢宝琎任期内,公司员工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率递增,参与了全国10余条高铁、近30座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高速公路修建里程突破1000公里,捧回3座鲁班奖、3座詹天佑奖。这份闪耀的“成绩单”的取得,正是得益于他在公司祭出的三大改革高招。

抓定位,精心布局,谋求科学发展。

上任之初,谢宝琎就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梳理研究,制定了公司从资质升级、经营开发、施工产值、经济效益、资金积累,到安全质量和职业健康、科研、人才储备、基地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奋斗目标。

他将投标承建项目视为龙头,确定了通过强化考核激励、重视投标项目筛选和标后评估、全面调动全员开发的具体措施,开发工作实现了良性发展。如今公司承建项目已涉及全国 16省24市(县),海外版块实现了由非洲刚果(金)向南美玻利维亚的延伸。近三年,公司累计实现新签合同额 215亿元。

建机制,强化管理,确保持续发展。

针对公司经营规模迅速扩张,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他制定实施领导班子分片管理、技术专家分片督导等措施,公司所承建的各重点项目均按期完成。近三年,公司累计营业额达到180亿元。

在企业内控管理上,他提出“成本控制,提高效益”的目标,从抓细节控制、深化系统管理、严格制度落实入手,对各项管理实施持续改进,公司逐步形成了健康完善的管理框架。

他带领团队在合同、物资、设备、财务、技术、安全、质量、进度、开发等方面出台或修订了管理制度和办法,管理责任制进一步细化。其次他主持完善了风险防范体系,大力开展风险排查和评估,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及时编制和上报了企业风险管理报告。目前,风险管理已经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所有管理的关键环节。另外,他主导的效能监察、查办案件、审计、行政工作检查等活动,以检查促制度落实,企业内控能力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他紧盯成本控制不放松,卓有成效地开展各级成本分析工作、合同管理、二次经营、物资集中采购、设备管理、法律事务和项目前期策划工作,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他非常重视工程质量控制、科研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任职期内,公司已竣工项目验收合格率100%,获得3 项国家级优质工程奖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以上工法9项,有26项专利获得授权。

讲人文,凝心聚力,推动和谐发展。

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公司分系统公开选拔并建立了人才AB数据库,采取重点培养、严格考核和逐级晋升的方式,实现了人才梯队建设;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取证培训、跟班轮训、技能大赛、企校联合培养等方式,构建了技能人才库。

通过不断优化分公司、综合作业队和施工班组管控模式,公司进一步理顺了层级管理,提升了企业专业施工能力。特别是在隧道施工、地铁盾构、路面摊铺、桥梁运架等方面三公司可谓“术业有专攻”。

建立了合理的薪酬、休假等待遇体系,修订了《绩效工资考核实施办法》,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激励员工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

全面践行“以企业为家庭、视员工为亲人”的“家文化”理念。公司先后开展了“春华秋实50载建家纪念、安全之家、质量之家”、健康体检、四季关爱、金秋助学、扶贫帮困、单身青年联谊、家事爱心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采用公积金最高标准,企业年金制度,切实改善基地人居环境等一系列措施,真正让“家文化”落地生根,公司内部形成“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

谢宝琎任职总经理的四年多时间里,在通往优秀企业家的道路上进无止境。他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事必躬亲,让公司品牌效应逐渐形成,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员工收入稳步提高。一个管理高效、文化深厚、步伐稳健、势头强劲的现代化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初具规模。

重新审视谢宝琎的从业历程,可以看到一个把心交给企业,专业精、管理强、讲人文的企业家形象跃然纸上。他的目标是把三公司建设成为“中铁领先、行业知名”的建筑企业,他相信只要将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坚持好、落实好,企业就能走向真正的永续发展、基业长青。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