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评论
 

2018年4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负债端去杠杆 到资产端去杠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庆

近期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再次对去杠杆作出部署,并首次提出“结构性去杠杆”。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去杠杆的重点已经由金融去杠杆转向了实体去杠杆,由金融机构的负债端去杠杆转向了资产端去杠杆。相应的,大类资产配置面临的环境也从宽信用、紧货币转向了紧信用、宽货币。

金融去杠杆初见成效

2015年以来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高速扩张,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和传统金融监管范围,金融链条过长、金融空转严重,累积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金融去杠杆主要针对金融机构的同业杠杆,压缩同业链条。金融去杠杆的重点主要从金融机构的负债入手,主要手段是提高负债成本、设置负债监管等。2017年以来,“一行三会”相继出台了以“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检查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8年2月,全部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已经由2016年末的16.6%降至7.0%,中小金融机构降幅尤为明显;表征同业资产的金融机构股权及其他投资增速从2016年末的64.4%降至0.5%。可以说,金融去杠杆已经初见成效。随着资管新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新规等的正式出台,金融去杠杆的过程将进一步深化。

结构性去杠杆

剑指实体经济去杠杆

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结构性去杠杆”的概念,要求尽快把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的稳定和逐步下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中,国有部门是信贷扩张的主要驱动力。管控住了地方政府和国企,也就遏制住了银行资产端增速。自去年底以来,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的措施;各类规范银信合作等影子银行的措施,则旨在堵住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各类非正规融资渠道。今年以来社融增速的快速回落,实体经济去杠杆已经初见端倪。

从宽信用、紧货币

到紧信用、宽货币

2017年去杠杆主要针对金融领域,因此央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在执行层面总体是偏紧的;实体经济信贷扩张的动力仍然较强,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资产端的扩张,不断提高负债吸收成本。其结果是,广义流动性增长偏松(社融代表的广义信贷增速较高),但货币市场流动性持续偏紧,利率债等不断受到抛售。在今年实体经济去杠杆的背景下,广义信贷增速快速放缓,贷款利率大幅上升;但信贷供给收缩后,金融机构负债扩张的压力降低了,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下行,利率债也再度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