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重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重磅
 

2018年4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可持续发展 面临崭新的机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

一、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的底线思维

3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为推动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下一步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生态环境部成立伊始就联合相关部门全面启动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等七大专项行动,并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2020年年底前,我国将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生态环保治理是企业发展的刚性约束。广大企业对此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发展思路和规划的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强化制度建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将自身可持续发展推上新的台阶。

二、强化资源重组整合,推动结构优化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企业要着眼长远,脚踏实地,着力推动结构优化升级。要强化资源重组整合和并购重组,加大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的清理力度;全方位推进降本节支,提升经营业绩,不断发掘“增长点”;加大设备技术改造更新,通过流程优化和再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进市场结构转型提升。国机集团通过改革和完善管理机制成功重组陷入经营困境的中国二重,三年实现扭亏为盈,使得中国二重重新恢复造血机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中电熊猫集团通过停业、转让、合并、清算等多种方法并举,集中资源做强主业,2007—2017年累计清理下属企业150户,减少企业层级2级;同时累计投资500亿元,新增45家企业,实现产品装备的升级换代和产业转型升级。实践表明,只有扎实推进资源重组整合,实现资产更良,结构更优,企业发展才能更加可持续。

三、强化创新驱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低碳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积极构建面向绿色消费的全球产业链,开展绿色制造的共性技术研究,为绿色低碳生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顺应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研究开发一批体现绿色低碳科技的节能、节水、低污染、可再生、可回收的绿色产品;通过绿色制造关键工艺和装备的创新应用,提升重大装备自主保障能力,形成绿色制造的技术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组建绿色发展联合体,推进绿色发展的系统集成;及时跟踪绿色发展的新规则新标准,组织重点难点环节技术攻关,在新性能新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协鑫集团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突破,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绿色能源产品和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打造国际领先的光伏全产业链集成商。北新建材从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产品,到绿色运输、绿色建造、绿色应用、绿色回收,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产业链。他们是创新引领和绿色低碳有机结合的典范,值得更多的企业学习。

四、强化管理提升,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

管理提升是企业发展永恒主题,要将节能减排管理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指标加以考核。要通过对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对重要运行参数进行监督、调整和评价,力争使能源资源消耗达到最佳值;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综合升级改造,使企业内外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构建产业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推进数字化生产,全面提升企业能耗和排放的感知、预测、协同和分析能力;大企业要充分利用产业链的核心地位,以绿色供应链为抓手,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推进节能减排。

新时代开启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面向未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崭新的机遇。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作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将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2版图片由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