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消费电子
 

2018年4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敢为人先”的索尼精神回归 “索大信仰”被重新唤醒

——专访索尼中国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桥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意强

高桥洋

“从4月1日新财年开始,吉田宪一郎出任索尼集团总裁兼CEO,平井一夫改任董事长。去年由他们率领的索尼全球董事会访问了上海,中国市场的规模大、速度快,以及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和消费升级带来的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给董事会成员留下深刻印象。”

日前,索尼中国董事长兼总裁高桥洋在出席“2018索尼魅力赏”活动后接受《中国企业报》等媒体专访时,对中国市场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让高桥洋激动的不只是中国市场业绩的同比大幅度增长,还在于“敢为人先”的索尼创始人精神全面回归,“索尼大法好”(网络用语,形容索尼令人叹服的黑科技)的信仰也被重新唤醒,最终索尼黑科技在各个产品领域持续大放异彩。

三年前平井一夫提出“创造利润并为增长而投资”的索尼中期计划,今年2月初索尼公布2017财年的收益预告显示,集团有望实现全年7200亿日元的营业利润,这一数字将创造索尼新的历史。同样,在中国市场上仅在2017上半年就取得同比增长超过30%业绩,奏响索尼王者归来的凯歌。

索尼消费业务飙升

的三驾马车

“去年,当我站在‘索尼魅力赏’的讲台时,还谦虚地表示,电视、数码、影像和音频三大业务已经成为索尼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业绩持续飙升的三驾马车。今年,他们正在重新回归行业领导地位,‘最好’将成为他们当之无愧的代名词。”

谈及过去几年,作为索尼业绩扭亏“重灾区”的消费电子业务,如今却重新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高桥洋坦言,“转变的背后,正是因为我们的高端产品策略,很好地适应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并前瞻性地引领了用户的潜在需求。”

自2016年以来,从被誉为“世界最好的液晶电视”Z9D到2017年“时隔10年”再次发明OLED电视的A1系列,索尼通过不断刷新液晶和OLED显示技术下视听感观的极限,也成功抢夺中国高端及大屏市场的先机。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度,索尼电视在65英寸及以上大屏市场和售价1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分别取得销售额和销售量的第一。

“当前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拉动下,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丰富娱乐内容,以及随心所欲的观看方式,由此令人如临其境的图像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为重要。”高桥洋坦言,孜孜不倦地开发和完善索尼独有的图像处理技术,让索尼电视在电影、体育、游戏、在线视频的各种观看环境下都表现出众。

与彩电市场相似,2017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增幅趋缓,但无反相机和全画幅相机在可更换镜头相机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索尼正是在无反和全画幅领域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直击摄影兴趣人群痛点,取得销售数字和市场份额的节节攀升。

自2014年开始,索尼推出高解析度音频格式,努力让音乐以更真实、更细腻和更富情感的方式被录制、储存、传播与品鉴。同时,从播放器、放大器、耳机组成的桌面三兄弟,到通过头戴、挂颈、入耳方式给用户一路静界的降噪耳机,实现了在软硬件上的一体化布局和发展。

以黑科技

打造互联网生态圈

如果说,面向民用市场的电视机、相机,影音和音乐等业务强劲反弹,并从复苏走向最好,标志着索尼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光芒;那么,在商用市场上,以音视频解决方案、影像传感器为代表的索尼黑科技正在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赋能这家企业无愧于科技公司的市值。

“长期以来,核心元器件业务是索尼公司无名英雄,更是索尼黑科技卧虎藏龙之地。”高桥洋用略带骄傲的神情分享道,全球前六强的手机厂家,无一例外都在使用索尼的CMOS影像传感器,中国前4强的智能手机企业也在使用索尼影像传感器。

目前索尼的影像传感器业务不只是用于手机、相机、无人机等产品上,就在今年初举办的CES2018展会上,平井一夫首次透露索尼车载影像传感器的战略路径,并公布合作厂商名单。早在2015年,索尼中国的车载元器件部门已悄然成立。高桥洋则透露,“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与一家中国汽车厂商联手。”

作为索尼业务的支柱之一娱乐业,也在努力对标中国的电影、音乐、游戏及动漫等兴趣社群的年轻一代。“接下来,索尼商用业务将在媒体、教育、影院、娱乐、体育、医疗等六大细分行业重点发力。”

就在“索尼魅力赏”举办的当晚,来自全国各地的索尼粉丝共赴“索粉派对”,不仅亲身感受索尼最新黑科技创造的视听娱乐盛宴,更与平井一夫、高桥洋等企业高管畅叙索尼情怀。对此,高桥洋坦言,“中国作为索尼的战略市场,我们不仅要引进最先进的产品与服务,让相关兴趣社群持续获得感动,还会潜心研究顾客群体、准确捕捉市场脉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