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消费电子
 

2018年4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强势反弹走向全面领跑 索尼创造盈利新纪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意强

7200亿日元,索尼将在2018年获得自成立72年来的最高盈利水平。这也标志着全球消费电子产业老牌巨头索尼在经历巨额亏损甚至被“破产谣言”困扰多年后,经过五年多励精图治变革后将打响新一轮扩张的新战役。

今年4月1日,执掌索尼集团CEO一职5年的平井一夫正式转任公司董事长,原CFO吉田宪一郎接任CEO。对于索尼及新掌门吉田宪一郎来说,接下来最大挑战在于完成各项经营业务反弹后,如何走出调整通道,开启在全球市场上的加速领跑新赛道,这将关系到整个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转型。

布局创新业务,激活工程师文化

去年6月推出的toio玩具平台,已经于今年1月正式在日本接受用户预订。作为索尼内部孵化器开发的第一款面向儿童的益智类产品,意在通过孩子们使用圆环手柄来控制“智能方块”在桌面或地板上移动,实现寓教于乐于一体。

为唤醒曾缔造出Walkman和PlayStationt等传奇产品的工程师创新企业文化,4年前在平井一夫的亲自推动下,索尼专门启动一项名为“种子加速计划”项目(SAP),以促进员工提出新的业务创意,为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探索新的项目和创意。

截至2017年3月,索尼内部已举行9次产品提案海选,近1600名参赛者提交600件参赛作品。13种产品和服务率先推向市场,包括将模拟手表变成智能手表的wena wrist项目、允许用户按使用习惯自定义按钮布局的电子墨水屏遥控器Huis Remote Controller,以及包含五种不同香味的随身智能香薰棒AROMASTIC等。

对于索尼这样的一家跨国公司来说,如何鼓励企业员工的创业精神、追求创新想法并去努力实现?在平井一夫来看,“必须要持续创造一个对新业务发展和增长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SAP孵化项目正是其中的重要棋子,承载着索尼持续创新发展的梦想。

就在2017年,索尼时隔10年之后发布全新一代的OLED电视A1系列,重新启动全球彩电市场的OLED消费热潮。这款OLED电视在进入中国市场一年内,就拿了34%的市场份额。今年3月,索尼再次推出OLED电视新品A8F系列,开启在全球OLED电视市场的全面领跑新通道。在液晶电视仍占主导的时代,索尼提前完成在OLED电视上的卡位、占位和霸位。

时隔20年后,2018年初索尼选择于美国CES展上发布新一代的aibo机器狗新品,作为1999年索尼推出的全球首台家用机器人aibo的新机型,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拥有雄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浓厚的工程师文化的索尼,正在快速变革的互联网时代,凭借“创新新的价值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索尼风格,上演王者归来。

深耕中国市场,引领高端消费潮流

2018年对于索尼来说,既是新一轮发展的起点,也是深化变革的拐点。虽然今年以来索尼集团高层调整,但无论是平井一夫还是吉田宪一郎,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和看法都没有改变。特别是吉田宪一郎还对电影、音乐、游戏业务在中国市场表现充满希望,中国市场各个业务线都得到集团高层的重视。

“从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行业变革等角度来看,中国市场充满机遇。索尼中国在2016年筑底、2017年增长、2018年还将继续增长。能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增长业务模式,得益于抓住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顺势而为。”索尼中国董事长兼总裁高桥洋透露,当前除了现有的电视、相机、音响、耳机等产品满足大众消费者需求,索尼还在积极拓展企业级商用客户,很多中国主流手机企业的高端产品都在使用索尼影像传感器,各地电视台4K制播转播设备也采自索尼产品。

日前索尼又与中国家电渠道商苏宁签署一份合作大单,双方确定在未来三年将索尼单反相机、微单、电视等产品在苏宁易购平台实现200亿的销售目标。这还只是中国众多家电零售渠道的一家,却释放出索尼正在加快深耕中国市场,特别是抓住这一轮消费升级高端化、品质化的新浪潮,从而实现在市场竞争的主动领跑。

面对未来在中国市场的新兴业务布局和拓展,高桥洋坦言,有一些还在探索中,有一些已经看到方向。比如随着2017年底中国首个4K电视频道广东电视台4K超高清频道试播成功,将为索尼所打造的从镜头到客厅4K产业链条提供新商机。同时,其核心技术之一影像传感器未来路径也逐渐清晰,除了在移动设备、数码影像,如今还在安防、无人机和工厂自动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可以看到,随着过去几年来一系列创新孵化业务落子,孵化项目已经从一个组织改革的象征转变为一项成熟业务并引爆市场,这将为索尼在今后的发展和领跑注入新的想象空间和商业动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