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8年4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文化升级助力企业转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姚兵

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文化如何发挥在企业战略转型中的引领作用,提升管理效能,为深化改革提供新的动力支撑,是建筑企业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交一航局坚持以企业文化融入战略并形成良性互动为核心,历经“探索实践、系统推进、创新提升”等建设阶段,实现了文化与战略的相融相促。一航局获评国务院国资委、交通运输部、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建筑业协会确立的“四重”全国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以战略变革为先导

指引企业转型方向

熔铸“大道之为”的企业精神。作为新中国的“筑港摇篮”,一航局在70余年发展中,曾创造出“四海为家、流动为荣”的奉献精神、“宁让汗水飘起船,不让工期拖一天”的拼搏精神、“风沙洗日月、烈火镀金身”的坚守精神、“干一流的,做最好的”竞优精神等响彻行业内外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在经营战略的调整转型中,一航局承建了以远海工程、港珠澳大桥、蒙内铁路为代表的多个国家重大政治工程、战略工程和民族工程。在传承优良文化基因基础上,一航人进一步发扬为国筑岛、为国建桥、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担当与情怀,提炼生发出以“行大道、担大任、成大器”为代表的“大道一航”企业哲学,“干一流的,做最好的”一航信仰,“不慕虚荣,脚踏实地”的一航作风,以及“讲诚信,有信誉;有本事,能干事;走正道,行大道”的一航处世之道。这些新的理念体系,增添了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特质,成为引领一航文化建设的新精神品格。

重构“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立足市场竞争的根本。在新的战略目标引领下,一航局将“以工为主、工商相融、工强商优”作为转型目标。“工”强调技能和执行力、履约能力,“商”则强调统筹一体化发展、资源深度整合和跨界整合、全产业链价值创造。在传承优秀工程师文化基因基础上,一航局加快吸收现代商业文明基因长青的文化精髓,引导全员树立为客户、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观念,用商思维、商视角强化与合作伙伴价值对接。采用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开创性的解决方案,为业主提供综合性、直通终端的一揽子服务,正成为一航局生产经营的价值核心和员工坚定的价值追求。

打造“竞合共赢”的价值思维。面对市场价值观念的调整,一航局确立了“正心至诚,竞合共赢”的经营理念,塑造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的市场新思维。一航局在转型中强化了价值是由顾客和企业共同创造的“竞合共赢”理念,替代零和博弈思维。在实践中,通过提倡与价值链上下游系统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互补的企业资源;打破惯性思维,构建开放创新的商业文明,建立高效的市场反应机制,创造共商共融的盈利模式;同时倡导依法合规的法治思维,将制度执行意识与法治思维渗透到每个企业单元,将企业文化工作持续进行变革、走向深化。

深化机制创新

拓展文化新体系

一航文化的建设,始终坚持上承顶层设计,立足企业实际,找准切入点、抓好落脚点,不断丰富完善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近两年来,一航局相继召开全局性企业文化建设会,修订新版《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有规划、分步骤地搭建起适应文化建设体系的“梁”和“柱”。

一是构建“1346”的建设框架。即以一部《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总体布局,一张蓝图绘到底,完善视觉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三个系统;以项目文化和品牌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与文明创建为四个建设载体;按照布魂、布局、布法、布道、布典、布标“六布”步骤(布魂,即确立核心理念;布局,即从全局出发,制定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和基本原则;布道,即讲解、宣传科学的企业文化知识;布法,即传播、交流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的方法;布典,即培育典型、树立标杆、带动全局、提供参照;布标,即形成文化建设的标准,实现定量考核)整体推进、全面实施。

二是明晰“三级联动”的运行机制。一航局总部、下属子公司总部和基层项目部是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其中,一航局总部是企业文化建设顶层理论设计与调研指导的主体,负责对企业文化理论体系进行优化提升,对三级子公司和基层项目部文化建设调研指导。下属子公司总部是资源整合与监督的主体,负责整合本单位文化资源,监督基层项目文化运行。基层项目是文化践行的主体,强调过程的控制、纠偏与管理,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支部书记为第一推动者、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共同参与。

三是实现文化建设环节的闭合。在企业战略调整与文化重塑期,为更准确地对公司文化现状进行评估,一航局经反复调研、实践与论证,启动了项目文化建设评测工作,形成《企业文化测评指导意见》,文化建设进入“布标”阶段,就一航局各级单位开展文化建设的合规性、员工的认同度以及企业文化特质等情况进行评估。

(下转第九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