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许州:
“民参军”加速 民企迎更大机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龚友国 何芳
许州 |
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被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加以推进,党中央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强化对军民融合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些重大举措,无疑开辟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许州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军民融合在国家产业发展、经济转型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带动作用,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原有的体制机制障碍也要不断破除,以释放创新潜能,今后10年将迎来军民融合发展的黄金时期。”
建成国家军民两用
技术交易中心
据许州介绍,四川省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核心来推动全面创新改革,通过顶层谋划布局和基层主动探索,取得了军民融合的“四川速度”:在全国率先与12家央属军工集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
四川省以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号工程”,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潜力,军民融合推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面对取得的成绩,许州认为,“四川军民融合工作虽然受到了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认可,也仅仅是刚起步,目前的成绩既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前进的压力,仍将砥砺前行,系统推进,以期达到省委省政府的既定目标。”
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许州认为人才、智力、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的速度和趋势会比以前更为明显,其发展态势会进一步加快,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转型以及高质量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同时,长期积累的军工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上述要素形成强有力的合力,也能把国家多年来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所禁锢的生产力激发出来。
加快军民融合
立法程序
国家加大军民融合发展步伐,将给已在该领域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带来合并重组的战略新机遇。许州表示,以前很多军工领域只开放给国有军工企业或长期从事军工的科研院校,但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推进,这些既有的壁垒会被逐步拆除,随着门槛和准入制度的改革调整,有技术与制造实力的企业将迎来更多发展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才是科技强国的第一要素。许州代表认为,由于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人才的流动性大大增加,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各类企业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随着国家几大战略的实施以及制度设计层面的变革,人的创新活力被激发,这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的研发。许州代表强调,特别是“民参军”企业,如果能把握住人才要素和相关机会,同时有面向未来中、长远发展规划,紧跟国家趋势,抓住战略机遇,将大有可为。
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到,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以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主攻方向,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一系列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仍然制约着军民融合发展,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和时间节点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攻坚之路该怎么走?
许州认为,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需要奠定政策和制度的大环境。首先,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相关制度和标准的建设,破除旧有的藩篱。其次,法制层面,要加强法治建设,加快军民融合综合性法律立法进程,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再次,既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更要结合中国自身的特色,各地更是要充分挖掘地方潜力,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地方发展的军民融合路径。“一个制度的设计和最终执行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正。”许州强调到。从并存到结合再到融合,国防建设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