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2018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市长张爱军:

优化营商环境 为企业发展助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何芳 朱虹

张爱军

近年来,扬州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兴城先兴人”战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奋力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国两会上,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代表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详细阐述了扬州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方面有关做法。

《中国企业报》:扬州始终着力推动“双创”工作,民营经济非常活跃,你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张爱军:制造业基础雄厚、民营经济发达是江苏经济的一大特色。扬州也同样如此,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占市场主体总数95%以上,吸纳就业人数超过80%,税收贡献超过60%。

2016年,扬州成功入选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两年多来,全市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策集成、机制创新”的工作要求,以科技产业综合体、众创空间、小企业创业基地、特色产业小镇、商贸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六类载体为抓手,搭建“1+N”网络服务平台,发放创新券、服务券、技改券各1亿元,打造“e融扬州”融资品牌,扎实推进“双创示范”工作,不断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17年,全市实现小微企业营业收入达4875.88亿元,同比增长44.83%;小微企业累计就业人数达241.4万人,同比增长43.26%。

《中国企业报》:民营经济发展得好,说明扬州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是有成效的。请介绍一下扬州的具体做法。

张爱军:扬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打造公平公正、透明高效、互利共赢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扬州围绕“放管服”改革,对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进行再探索、再整合、再提速,一些重点举措赢得了企业和群众的点赞。

一是每年出台一个总政策,即市委市政府服务企业“2号文件”,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放管服”改革要求,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事项“一站式”办理,54个单位、786个事项进驻中心,组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目前“不见面”审批覆盖市县行政审批业务90%以上。

三是大力实施“三减一提”工程,即“减章、减时、减负、提效”,大力压降实体经济企业负担,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全面实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建设项目在线审图,推行联合踏勘、联合测绘、联合验收等,全面实现了“3550”改革目标。

四是积极探索“众群工作法”,建立“服务百强重点企业微信群”和“服务小微企业微信群”,市县两级党政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全部进群服务,企业有问题第一时间反映、干部第一时间响应、办理结果第一时间公布,实现了高效服务与权力阳光运行的“双赢”。

《中国企业报》:“3550”改革、“不见面审批”可以说是江苏“放管服”改革的新名片,请具体介绍一下这两项改革。

张爱军:2016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深化简政放权的“18条意见”,针对问题导向、坚持法治思维、拓宽国际视野、注重务实创新,着力打破审批利益链,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3550”改革、“不见面审批”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3550”改革,即: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

“不见面审批”,就是审批办事尽量不见面,通过建设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在线递交材料、在线审批。这种办事模式,是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繁的重要手段,更是杜绝权力寻租、预防腐败的重要制度安排。

《中国企业报》:这样实实在在的举措,确实值得点赞。

张爱军:我们做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的便利。首先,在改革的初衷上,就是为创新清障、为富民开道,用放权让利的“失”和“痛”,换来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得”和“爽”。其次,在改革的过程中,突出问题导向,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些企业和群众反映最强烈,哪个疙瘩最难解,就重点抓哪项改革,集中精力加以突破。最后,在改革的评价上,用审批天数作为最核心的评价指标,说到底,就是用客观数据评价改革成效,以企业和群众的直接感受来检验工作的效果。

《中国企业报》:营商环境好,自然引来“金凤凰”。目前扬州是不是吸引了很多大企业来投资兴业?哪些产业是扬州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

张爱军:是的,目前在扬州投资的央企已经有20多家。包括中船重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大型军工企业,这些企业有很强的科技实力,也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需要和当地的民营企业实现融合发展,这是我们招商的重点。目前,扬州也吸引了包括德国大众在内的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们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大企业来扬州投资兴业。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只要符合环保要求,符合扬州总体规划思路,我们都是欢迎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