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芜湖市市长贺懋燮
践行宪法精神 芜湖谋求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贺懋燮 |
“这次将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心声,体现了党和国家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3月15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芜湖市市长贺懋燮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我们要做宪法的拥护者、践行者,踏实谋求高质量发展。”
确定高质量发展
目标不变
据贺懋燮介绍,2017年,芜湖市地区生产总值3066亿元,比上年增长8.9%;财政收入558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3342亿元,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1亿元,增长12.4%;进出口额63.8亿美元,增长12.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22元,增长9.4%;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登记失业率3.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7%;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在成绩面前,也要清醒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贺懋燮表示,当前芜湖市还存在一些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够强,高层次人才紧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任务艰巨,安全生产、社会治理存在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现象较为突出,廉政风险依然存在。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因此,谋求高质量发展是芜湖市坚定不移的目标。2018年,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财政收入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5%和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
构建创新体系
聚焦质量效益
“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这既是芜湖市的传统,也是发展的发力之处。”贺懋燮说,创新和发展贯穿于宪法修正案的始终。对于芜湖市而言,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突破。
首先是打造产业创新中心。统筹推进“全创改”“合芜蚌”示范区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参股等方式,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其次是塑造新产业发展体系。坚持有限目标、国内领跑、国际争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重一创”建设,扩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产业规模实力,培育微电子、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互联网及共享经济等产业。
再者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设计融合,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同时,营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培育金融、现代物流、电商、文化旅游、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重点现代服务业,新增1—2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朱家桥、三山、裕溪口等物流园区,加快向现代化综合物流型港口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老船厂·智慧港”产业园建设,支持三只松鼠、共生物流、易酒批等企业发展。办好科博会、汽车展等会展活动。
和谐共生
提升生态发展质量
“新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质量效益,而质量效益的体现不仅仅在生产总值和税收的增长上,更应该是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贺懋燮认为,这也是宪法修正案中有关发展的精神实质。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方面坚持节约优先。打造具有特色规模优势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严控“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加快非煤矿山等领域落后产能淘汰,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深化节约集约用地,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盘活低效用地。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试点。坚持地表水域“占补平衡、先补后占、等量等效”。
另一方面坚持保护优先。巩固长江干流岸线整治成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中央和省环保督查问题整改。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河一策”抓好突出问题整治。规划建设龙湖湿地公园。加强城乡环境、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环境行为信用评价与信贷联动机制。
还有就是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加强生态资源管护,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绿量,提高植绿质量,让全市域绿起来、美起来。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水源涵养、河道疏浚等工程,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