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2018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市长丁绣峰: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唐山的经济体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梁隽妤 许意强 张茹

丁绣峰

会期紧张,每天还要召集市里代表讨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唐山市市长丁绣峰的工作日程被排得满满的。他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几句简单话语浓缩了唐山100多年的发展,“唐山起于洋务运动,兴于新中国成立,殇于1976年大地震,重振于改革开放,崛起于协同发展”。如今,唐山发展的主题是: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新时代唐山的生动实践。

总书记定调

唐山发展方向

《中国企业报》:拥有厚重历史深度的唐山,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是如何做顶层设计的?

丁绣峰:唐山因煤而建、因钢而兴,创造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七个第一”,为新中国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地震后的发展奇迹更是让世界惊叹。

201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山视察,作出了“努力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指示。2016年7月,总书记再次到唐山视察,充分肯定了唐山取得的成绩,要求唐山抓住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在全国330多个地级城市中,唯有唐山获此殊荣。

期间,我们把这一战略部署分解成9方面、33类、113项量化指标体系,以此指导考核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确保唐山发展的方向。工作中,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开产业转型新空间;以高质量项目夯实结构调整新支撑;打好“沿海”“京津”两张牌,培育开放发展新动能;以繁荣城市经济打造动能转换新引擎。

《中国企业报》:在结构调整和改革过程中,唐山市应该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能否具体讲讲?

丁绣峰:是的,但也打开了产业转型新空间。2013年以来,唐山累计化解炼钢产能4469万吨、炼铁产能2553万吨,切实担当了去产能的“唐山责任”。作为全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地区,我们将持续化解过剩产能,特别是下大力调整钢铁产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实现钢铁产业量减值增,推动唐山由钢铁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中国企业报》:你所提到的“高质量项目”具体指的是什么?

丁绣峰: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季度为单元,每年组织四次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测评活动,特别是加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考核权重,形成了项目压茬推进、量多质优的良好局面。我们将坚持这一务实做法,进一步强化抓实抓成项目的实干导向,以提高投资质量带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打通高质量发展

堵点和制约

《中国企业报》:实现高质量发展,环境因素不可缺少,唐山市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的动力和活力?

丁绣峰:近年来,唐山把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双创活力,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一招,作为最好的招商引资政策,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一方面,坚定不移“放管服”,增强有效制度供给和优质民生供给。坚决打好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组合拳”,去年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实现全覆盖,取消调整下放市级权力事项81项,共降低企业成本51.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70.7%,新增市场主体10.1万户,新注册企业数量增长21.5%,实体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着眼便企利民,新建市民服务中心,集中划转、进驻336项审批和服务事项,当场审批办结率提高3倍,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办成事。

另一方面,多措并举解难题,打通高质量发展堵点制约。聚焦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实施灵活高效的分段奖励政策,去年全市新增主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12家,新增直接融资149.75亿元。聚焦破解企业工业用地遗留问题,区分鼓励、限制、淘汰企业类别,把促进成长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倒逼“散乱污”企业治理相结合,明确办证标准和时限,促进已有土地厂房盘活转化为有效资产,释放企业转型的存量动能,去年盘活工业用地5213亩,305家停产半停产企业实现“腾笼换鸟”。聚焦破除企业传统路径依赖,从201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一批企业家“走出去”,今年又制定了企业家十年培训计划,以此引导帮助企业家打开发展思路、激发创新动力。

今年要以刀口向内的决心和魄力,下大力减事项、减次数、减材料、减时间,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和网上审批,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的品牌,补齐营商环境短板,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发展环境,为加快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