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2018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来宾市市长雷应敏:

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桂中新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范颖华

雷应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来宾市市长雷应敏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来宾市在发展中充分发挥“一网两管”(大工业区域电网、集中供热管道及大工业天然气直供管道)优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营造成本低、配套好的良好营商环境。他同时建议,进一步深化来宾市售电侧市场改革试点,将来宾市大工业区域电网试点项目列入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范畴,加大对来宾这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一批国家级创建试点取得突破

去年一年,一批国家级创建试点在来宾市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售电侧改革试点和国家环境服务业试点成效显著,大工业区域电网竣工通电,东线集中供热管道正式供热,工业大用户天然气直供管道正式开工,年产25万吨银海铝二期项目正式投产,铝产业“二次创业”翻开新篇章,实现了来宾市多年来实施“铝电一体”、“热电联产”的夙愿。

电力业是广西来宾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发电量占到了广西四分之一。2017年,全市统调水、火电总装机容量为370.6万千瓦,年最大可供电量为210亿千瓦时,是广西电网枢纽中心和重要的能源基地。来宾既是发电大户,也是用电大户,2017年全市发电量110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达55.7亿千瓦时。

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工业企业用电不足,同时受“云电入桂”及其他新增火电、核电、风电等机组投产的影响,来宾市的火电、水电发电指标受到挤压。一方面,发电企业因为发电指标不够而减产、停产;另一方面,用电企业又因为电价高用不起电而亏损、停产。为此,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来宾市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的机遇,积极申报国家电力体制售电侧改革试点城市。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复函》(发改经体〔2016〕1096号)中,明确“支持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组建配售电主体,先行开展售电侧市场改革试点”。

来宾市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售电侧市场改革试点,着力建设大工业区域电网。项目总投资5.6亿元,以广西投资集团下属来宾A、B电厂,桥巩水电站机组(合计装机容量180万千瓦)转网改接作为电源点,供电范围涵盖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增量配电用户。目前,该项目已经基本完工,具备正常送电的能力,并于2017年11月正式向来宾银海铝业二期项目送电,发挥了初步效益。

随着“一网两管”扎实推进,售电侧改革使来宾园区企业用电成本每度下降0.1元左右,热电联产成效明显,实现供热产值5200万元,拉动用热企业产值约12亿元。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82亿元,增长18.1%,其中已建成汽配企业11家,产值增长43.9%;碳酸钙加工企业42家,产值42.5亿元,增长30.8%,在建或筹建碳酸钙项目26个,总投资107.88亿元。银海铝二期、福美新材料二期、中科环保垃圾发电厂扩建、中沛电子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实现了以资源换产业,培养了新的增长点,形成了来宾自己的特色。

建议列入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范畴

为进一步扩大来宾市售电侧市场改革试点成果,雷应敏建议:将来宾市大工业区域电网试点项目列入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范畴。列入国家试点范畴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首先,有利于生态环保,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雷应敏指出,如果将来宾市大工业区域电网试点项目列入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范畴,不仅能够充分激活来宾A、B电厂产能,有效提高热电联产机组利用小时,还可以与已经建成的集中供热项目形成战略协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节约、集约、环保的目标。目前,来宾市也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

其次,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走出生产困境。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既激活发电企业,彻底解决了来宾A、B电厂及桥巩水电站的发电负荷不足的问题,又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救活用电大户企业。预计每年可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0亿元,增加地方税费约13亿元,挽救就业岗位约9921个,促进新增就业岗位约4500个,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此基础上,雷应敏表示,来宾市将充分利用“一网两管”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做大做强产业,力争到2020年,实现“热电联产”、铝及精深加工产业产值均达到150亿元以上,建成全区乃至全国知名的热电联产和铝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