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2018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杨元忠:

打造三个百亿产业 打响脱贫攻坚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范颖华

杨元忠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杨元忠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样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临夏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全州的“一号工程”,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打造三个百亿产业

杨元忠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9月25日,国家出台《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重点支持包括临夏在内的“三区三州”。同年11月17日,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甘肃省临夏、甘南和天祝“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临夏是一个深度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扶贫困难也比较大。比如自然环境比较差,缺水干旱,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至今没有机场和铁路,8个县中只有4个县有高速公路。

为此,临夏提出打造三个百亿产业:旅游、食品生产和民族用品加工、劳务输出。

首先,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推动黄河三峡5A景区创建和永靖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临夏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接融入国家西部自驾游线路;实施省民航公司和政县旅游综合开发、临夏八坊十三巷、积石山县大墩峡等重点景区开发项目和唐汪、莲花等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组织开展厦门万人游临夏、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等系列旅游文体活动。

去年,临夏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实现了井喷式发展。2017年旅游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同比增长44%,旅游综合收入71个亿,同比增长47.6%。

其次,发展壮大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皮革制鞋毛纺企业,建设承接皮革毛纺产业转移的工业集中区;强化临夏经济开发区园区招商和入园企业扶持,着力引进产业链原料供应、产品配套项目,提升园区产值产能。目前,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产值达到40亿元左右、增长7%。

再次,提高劳务产业效益。加强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有组织的劳务输转。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强与厦门市等地区的劳务合作,形成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培训输转机制。

深化与厦门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实施整村推进、到户帮扶、人才培训等项目59个;开展帮扶培训5537人、向厦门有组织输转劳务2331人,厦门国有企业在临夏成立8家公司、到位资金1.82亿元;厦门市开展“结对帮百村”活动,帮扶临夏州122个贫困村。去年输转劳务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9亿元左右,增幅比较大。

杨元忠表示,发展三个百亿产业托起了临夏的致富梦。除了三个百亿产业之外,农业上大力推广粮改饲(料),为培育牛、羊等养殖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型脱贫成果显著

作为新型脱贫的一个方面,临夏电商发展也很快。2017年,实施电商扶贫创业增收工程,支持1285名贫困户未就业大学生(青年)开展电商创业就业,建设33个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电商服务点覆盖50%的行政村,带动贫困群众参与电商销售和产品加工。积极拓展增收渠道。

2015年,临夏销售收入才几千万元,去年已经达到6个亿。其中,作为在全国受表彰的广河县,广河电商企业发展到110家、实现线上销售1.2亿元。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入驻广河县。京东已经入驻东乡县。

同时,临夏在绿色发展上也走到了甘肃省前列。在甘肃省统计局等单位日前发布的全省绿色指数中,临夏的绿色发展在全省14个市州排第一,综合利用排全省第一。环境整治与群众的满意度全省排名第五。

杨元忠代表表示,围绕脱贫攻坚,推进教育扶贫。临夏正在用最硬的措施、最严的问责,打一场控辍保学攻坚战,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针对山高路远,上学不便;家长在外打工,孩子没人照看等现状,突出夯实义务教育和控辍保学基础,基本做到有需求的行政村有幼儿园、边远乡镇有寄宿制小学,建设205所农村幼儿园、85所寄宿制学校、2075套教师周转房,实施313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8县市职业学校实训设备项目,全面落实贫困生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补助,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和师资力量建设。

杨元忠表示,目前,“三区三州”的扶持政策,已经让临夏遇到了摆脱贫困的千载难逢的历史转折时期。在扶贫资金管控上,采取了三个措施:首先凡是扶贫涉农资金,从州、县、乡、村、社等各级全部公开;其次,扶贫建立项目库也全部空开;最后是追责,不公开就马上追责,严肃查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