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2018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长张家胜: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何芳 朱虹

张家胜

作为曾被国务院通报表扬的宜昌市,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显著。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宜昌市市长张家胜对《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宜昌市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有效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以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产业转型升级

成效显著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通报,对2016年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省市县予以表扬,宜昌市名列其中。通报指出,宜昌市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我们经济工作首要的出发点是,全面对标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这是最根本的。”在张家胜看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我们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和‘信号灯’。”

“其次,在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背后,是我们全市上下的齐心协力、强力攻坚。”张家胜表示,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宜昌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化压力为动力,视难题为考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务实重行,砥砺奋进,开创了“绿色、转型、跨越、小康”新局面。

张家胜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宜昌市强力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仅去年一年依法关停企业25家,化工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30.6%下降到19.8%,精细化工占化工产值比重由13.2%提高到20.3%,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据悉,去年该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14%、地耗下降5.32%、水耗下降13.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3.5个百分点。

面对竞争

有效招商引资

目前各地都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路径,但与此同时,招商引资的难度也空前加大。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尤其要保持战略定力,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尤其是生态环保的一些标准必须达到。”张家胜表示,在强化力度上,宜昌市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定海神针”,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此外,还出台了招商引资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周通报、月排名、季发言、半年拉练、年终结账”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92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642亿元,争取国家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22.2亿元,落实三峡后续和对口支援资金148.8亿元。落地PPP项目22个、总投资169亿元。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达到47%、67%。

多举措

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明确要求。张家胜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创业主体。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当好引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最突出的问题,破解难题;就是要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一句话,就是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张家胜表示,宜昌市在去年多审、多评、多证、多验“四多合一”改革基础上,今年将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多管合一”,努力形成“六多合一”局面。目前,正以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为依托,积极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创建国家信用体系示范城市,放大宜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效应,加快建设法治宜昌,让市场主体受到法律同等保护。

张家胜向记者举例说明,以前一个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平均时间将近150天,经过他们“自我革命”之后,缩减到了70天以内,这是推行“多管合一”的成效。此外,还将所有的规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的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都进行了协调统一,也就是“多规合一”,以此促使政务服务的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快打造“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

“企业还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物流成本过高,为此我们要加快建设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无缝对接的现代物流体系。”张家胜表示,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之间要尽可能的实现无缝对接,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