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2018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安顺市市长陈训华:

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虹

陈训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市长陈训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安顺始终坚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工作理念,努力营造重商、富商、安商的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家。

生态旅游城市

适宜投资兴业

那么,安顺具备哪些其他城市没有的诸多优势,能够吸引众多优质企业落户并扎根呢?

陈训华向记者介绍,安顺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拥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

陈训华表示,安顺拥有优良的生态优势,海拔高度适中、气候舒适宜人,全年舒适期长达8个月,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8%,拥有黄果树和龙宫两个国家5A级景区,是中国最佳适宜居住城市、中国最具潜力避暑旅游城市。安顺还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是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电源点之一,是西南重要的石材生产交易聚集区,是国内最大的苗药生产基地。安顺还拥有相对的产业优势,作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航空工业城市,是全国首批四个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航空装备、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精密制造等技术实力雄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除了上述资源优势,安顺还拥有难得的政策优势”,陈训华补充道,安顺作为国家级贵安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国家和贵州省赋予的众多优惠政策措施。近年来,安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贵州省“平安市”等称号,成功获批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多举措重商富商安商

陈训华表示,安顺始终坚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工作理念,努力营造重商、富商、安商的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家。具体措施方面,首先提高了行政效能。我们扎实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多证合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公布实施新一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减少一半以上。

“其次,搞好要素保障。”陈训华表示,我们始终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深化“引金入安”,搭建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通过“微保贷”“中小企业创业贷”等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全程指导协助企业办理项目备案、土地、规划、环评审批和安监、电力设施、消防等项目相关手续,确保满足企业发展要素需求。三是提供优质服务。我们制定出台加强企业服务工作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见,落实投资企业一览表、日常服务一帮办、问题受理一门清、每月定期一会办、跟踪督查一条龙的“五个一”企业服务制度,倡导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人员都是服务人员,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最后,严守政府承诺。我们承诺,对来安投资的优惠政策,政府说到做到。我们将做到“一企一档”,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兑现奖励扶持政策,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企业。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谈及安顺市近年来招商引资所取得的成效,陈训华更是滔滔不绝。他表示,近年来,安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成功引进了宝胜集团、特变电工、上海电气、亿利生态、中国水电等68家500强企业落户安顺。2017年全市新引进省外3000万元以上项目517个,到位资金1164.27亿元,同比增长29.6%。

“贵州省委省政府把2018年作为产业大招商突破年。”陈训华强调,安顺市制定了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行动计划,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产业大招商工作的重要抓手,以高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及军民融合、大数据智能终端制造、大健康医药、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全域旅游、特色轻工、石材等产业为重点,聚焦产业“建链”的龙头企业、“补链”的关键环节、“强链”的核心要素,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实现总量大突破、增量大提升、质量大变革。

陈训华表示,2018年安顺将继续坚持领导带头招商,增强招商实效,将举全市之力推进产业招商,提升区域竞争力,增强后劲、赢得主动。同时,树立“一切为招商引资服务、一切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形成工作合力,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引导广大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积极投身招商引资大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