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直通两会·市长访谈
 

2018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市长周铁根:

以“磁场效应”提高徐州竞争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何芳 丁明豪

周铁根

“如果说重大项目、创新创业是种子的话,营商环境就是滋养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丰厚土壤,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要由‘抓项目’转向‘抓环境’。”这是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铁根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达的观点。

《中国企业报》:我们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中,徐州的招商成果还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在大项目引进上取得了一些突破,请你简单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周铁根: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培育新动能的重要路径,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工作。去年签约投资5亿元人民币和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同比增长116%,一批总投资百亿级项目签约落地。

《中国企业报》:看来徐州抓大项目还是有一套办法的,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周铁根:抓大项目引进落地固然重要,但根本性的问题是要抓营商环境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我们感到营商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果说重大项目、创新创业是种子的话,营商环境就是滋养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丰厚土壤,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要由“抓项目”转向“抓环境”。

这次全国两会闭幕后,徐州将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把营造高质量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工程,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城市,加快优质高端要素资源向徐州集聚,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强富美高”新徐州不断注入源头活水。重点打造五大营商环境:高效率的政务环境、低成本的投资环境、讲诚信的市场环境、重法治的社会环境、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中国企业报》: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其中政务环境的优化既是社会反映最强烈的,也是挑战性最大的。徐州提出建设高效率的政务环境,有什么硬指标可以衡量吗?

周铁根:这个问题很好。缺乏硬指标约束是政务改革的难点,而徐州市恰恰把硬指标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入点。以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和政务服务“一张网”市县乡村全覆盖为抓手,全面实现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3550”改革目标。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加大“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力度,推进“照后减证”,实行并联审批、多图联审、多评合一等优化审批流程,力争审批事项网上办、不见面,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问题工作法、句号工作法,为企业发展当好“店小二”,做到企业办事零障碍、服务企业零距离。

《中国企业报》:除了政务软环境以外,企业选择在一个地方投资,综合营商成本高低是首要考虑因素,徐州要怎样建设低成本的运营环境?

周铁根:我们要在降成本上打出“组合拳”,既加快落实国家减税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又严格规范向企业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尤其是加大“红顶中介”治理和服务收费清理整顿力度,最大限度减税降费,不合理的坚决取消,过高的坚决降下来,形成区域投资成本洼地。

《中国企业报》:降低税费负担很重要,但目前企业对信用成本高的问题反映也非常强烈。信用体系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请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周铁根: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国务院要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从我们自身来看,将以创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抓手,政府以身作则,带头说话算数,着力加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严厉打击政府机构失信、企业逃废债、个人失信等问题,切实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搞得更好,让徐州的市场环境更有吸引力。

通过建设宜居环境,让更多优秀人才在徐州创新创业,让更多高科技企业在徐州生根发展。

同时,徐州正在研究制定《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意见》,推出了一批力度更大、含金量更高、吸引力更强政策举措,着力构筑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突出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医疗与健康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引进一批旗舰型、基地型项目,吸引聚集一批配套企业和项目落户,推动产业发展迈上中高端。紧盯科技前沿领域,抓住“四新经济”发展新趋势,重点引进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量子通信等领域新产品新技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徐州经济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