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8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企业亮出五年最好成绩单 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王利博制图

(上接第一版)

央企实现

2018年开门红

截至2017年底,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是54.5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是66.3%,比上一年度下降了0.4个百分点。负债总额36.1万亿元,带息负债14.4万亿元中,有银行贷款9.6万亿元,其他的各类证券、短融、超短融3.8万亿元。肖亚庆表示,除此之外的其他负债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往来款项。总体来看,中央企业的负债水平是可控的。

肖亚庆介绍说,国务院国资委通过“五个控、三个增”实现对央企的“去杠杆”。同时,央企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降杠杆、减负债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央企“压减”企业户数,减少层级、持续加大去产能力度、推动行业重组等,使得央企的负债水平有所下降。

2017年全国的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成绩单是这五年来最好的一年。肖亚庆表示,中央企业2017年取得的成绩,是五年来、也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

一是围绕主业发展实业。去年,从统计看,中央企业整体盈利方面,工业类企业也就是实业方面达到了18.7%的增长率,占整体盈利总量61.7%,所以突出主业、突出实业是2017年的特点。

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年,中央企业带头完成去产能任务,钢铁、煤炭的去产能率先完成任务。从压缩管理层级、提质增效看,中央企业也做了很多努力,去年中央企业减少法人户数8390户,取得了良好效果。处置“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达1200户,仅这两项就节约成本和减少亏损1634亿元,为整体效益提升作出了贡献。

三是中央企业眼睛向内压缩成本,运行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成本费用率进一步降低,库存应收进一步降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实现利润206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6%。也就是说,今年开局继续保持了良好的态势。肖亚庆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和央企将进一步努力,保持总体上的平稳,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2018年开局之年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

三大路径

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央企业户数为97家,重组的效应进一步显现。肖亚庆称,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中央企业加大了重组的力度,这五年先后完成了19组36家企业的重组,效果逐步显现,从物理组合就是两家企业重组,到发生很多化学反应,出现了很好的效果。

肖亚庆介绍说,推动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主要是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集团层面的战略重组,使战略布局更加优化;二是专业化的重组,今年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尝试。他表示,现在中央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多的问题,众多的专业很多企业在做,从而出现效率、效力不能充分发挥的现象。为此,将加大专业化重组的力度,使重组更加有效。同时,还将更加关注已经重组的企业,使已经重组的企业能够在物理组合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1+1大于2”的效应更加能够显现出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肖亚庆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从高速增长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对今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中央企业的情况看,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家中央企业,其中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分别排在第二、第三、第四位。可以看出,中央企业规模已经不小了,但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大的差距。

肖亚庆表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第一是要做强实业,推动制造业快速转型升级。第二是要使资源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第三是进一步持续推进“瘦身健体”,提高运行效率,始终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作为发展目标。在原有基础上今年还要进一步减少法人户数,使中央企业的管理层级大多数压缩到五级之内,提高管理效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压缩过剩产能。同时抓好“处僵治困”工作,完成“僵尸企业”的出清。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

高质量发展,对于央企来讲是开放的发展。肖亚庆指出,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向世界优秀的企业学习,同时也期待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合作。不仅要通过混合所有制和各种方式与国内各类优秀的民营企业合作,也欢迎国际上先进的企业、有意愿的企业和中央企业共同携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迈向高水平行列。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