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直通两会·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直通两会·乡村振兴
 

2018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吉安市市长王少玄:

农业保险让农民有兜底收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范颖华

王少玄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吉安市市长王少玄表示,发展农业保险势在必行。有了农业保险,农民就有了一个托底、兜底性的收入,让农民在产业发展方面更有信心,实现“旱涝保收”。

答好脱贫攻坚

时代答卷

江西吉安井冈山市成为全国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让吉安市脱贫攻坚工作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王少玄表示,下一步,基层推进脱贫攻坚应当从“稳、长、进”三个字入手,做到稳扎稳打、长效常态、乘势而进。他同时建议,发展农业保险势在必行。吉安将在农业保险上率先探索出一条新路。

据王少玄介绍,最近五年来吉安市已累计减贫4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至1.2%。“接下来,吉安将进一步领会好、落实好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精神和部署,重点是在‘稳、长、进’三个字上下功夫。”

第一个字是立足一个“稳”,做到稳扎稳打,稳步扩大战果。王少玄说:“目前吉安市还有5.05万贫困人口,今年我们重点聚焦深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计划再减贫3万人左右,确保到2020年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把脱贫的步子走稳。”

第二个字是立足一个“长”,做到长效常态,促进可持续发展。“脱贫攻坚不仅要在进度上走得快、走在前,更要在质量上走得实、走得好。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标准不降,一手抓脱贫摘帽,一手抓巩固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王少玄说。

第三个字是立足一个“进”,做到乘势而进,不断拓展延伸。王少玄认为,下一步,脱贫攻坚必须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现行标准不动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破除农村陋习,塑造文明新风,让老百姓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带领群众向致富和文明的更高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更高的追求,也是对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王少玄说,“我们将突出新型农民的培养,突出乡村治理的创新,突出环境整治,突出城乡融合,努力兑现全面小康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坚决答好脱贫攻坚这张时代答卷。”

发挥农业保险

兜底作用

王少玄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产业扶贫,就是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比如,吉安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或旅游产业。

王少玄介绍,吉安的特色产业很多,比如泰和乌鸡 ,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材料,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遂川狗牯脑茶、遂川金桔、遂川板鸭被誉为“遂川三宝”,尤其是狗牯脑茶是历史悠久的名茶,早在1915年就曾在巴拿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还有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井冈蜜柚,目前种植规模已达36万亩,成为江西省的三大果业品牌之一。这些都是吉安响当当的特色产品。

王少玄表示,过去从事农业生产非常辛苦,也非常难。现在,依靠科技手段,推进农业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作,改变了以往“一家一户”的小农模式,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解决了农业“苦”的问题。但目前,还有一个农业“难”的问题,主要是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影响,容易导致农业收成低、不稳定。可以说,所有的农业产业都存在如何实现稳定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王少玄指出,这些年,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受灾的概率正在减少,但还是偶有发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防范农业风险、让农户稳定脱贫致富,就应当发挥好农业保险的重要兜底作用。发展农业保险就是要让农民“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通过农业保险抵抗农业风险,让农民实现“旱涝保收”,获得一份保障性、兜底性的收入,从而进一步坚定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真正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农业保险既是顺应百姓期盼,更是势在必行,可以说大有可为。

王少玄提出,目前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期盼在农业保险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吉安是革命老区、农业大市,脱贫攻坚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进行了很多成功探索。“依托这三大优势,我们提出在吉安申报、创办全国性的农业财产保险公司,就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 ‘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和支点作用,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这既是民生所系,也是民生所需,更是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