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9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9版            区域经济
 

2018年3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

创新升级是中国白酒行业当务之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龚友国

五粮液集团
李曙光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拓展经济合作新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告诉记者,作为中国酒业龙头企业,五粮液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引领中国白酒国际化发展,这次带来的提案也是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国白酒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中国白酒的

国际化之路

中国是世界酒文化大国、酒生产大国、酒消费大国,中国白酒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里最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但是随着我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影响力,中国白酒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市场上并未体现出来。目前,中国白酒的产量占世界烈性酒的40%,但是市场份额却不到8%,国际化发展任重道远。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一线白酒品牌拓展海外市场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这也是中国白酒走向世界很好的契机,也为五粮液带来了拓展新的消费市场的机会。

近年来,五粮液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布局全球营销网络,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国际国内酒企的战略性并购。据了解,2017年,五粮液远赴捷克、哈萨克斯坦、以色列、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市场、谋求合作、推广文化,行程超过了10万里。

李曙光表示,虽然企业“出海”态度积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多企业也做了诸多积极探索,但是从客观来看,当下中国白酒“走出去”还面临很多挑战。

一是如何适应国外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各国对烈性酒管理的政策法律差别很大,把中国白酒归类于不同品类的酒精饮料,执行不同的进口检验标准,与其他酒类的关税也不大相同,这导致中国白酒的出口成本较高,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是技术标准问题。白酒是中国独有的烈性酒品种,技术体系一直局限在中国国内,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这始终制约着中国白酒真正的国际化。

三是文化和消费方面的差异化。例如国外的饮酒场景与国内的白酒消费场景完全不同,使得消费文化产生了许多差异,进而影响到了中国白酒走出国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影响。

以创新引领品牌

转型升级

中国白酒的创新,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坚持传统和创新相结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李曙光表示,创新层面体现在产品结构方面,公司高度注重低度、时尚、健康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引领白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年轻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要抓住这个群体,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新需求是关键。这就需要产品的多样化,并从产品结构和渠道营销上创新。渠道创新就是拥抱互联网,大力推进数字营销和精准营销,积极建设线上线下为一体的新的营销体系。同时结合信息化建设,开展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对现有渠道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对目标消费者的精准定位、精准研发和精准营销。

据悉,在“十三五”期间,五粮液确定了“做强主业、做优多元、做大平台”的战略核心,着力品牌价值的回归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并把提升品牌档次认知和固化消费者品牌偏好,当做实现“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来抓。

目前在五粮液品牌的矩阵上,将通过“1+3”产品策略,通过市场培育凝聚核心客户群体,以更多、更好、更精准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经过40多年的酝酿,中国低度白酒正在悄然进行着一场蝶变:来自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低度白酒的市场份额已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的占比提升至50%左右。优质低度白酒也代表着中国白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代表着中国白酒走向世界,代表着中国新生代白酒消费的方向,也代表着五粮液开启“二次创业”、进军千亿集团的战略视野。

“中国白酒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产业,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朝阳产业,并且永远都是。”李曙光称,“中国白酒是人类历史发展传承了几千年的产物,所以我对这个产业充满信心。但是也需要治理结构调整,甚至转型升级,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我认为白酒行业目前进入了结构性优化调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高端名酒引领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必须强化品牌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二次创业的五粮液有能力通过战略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力争重新回归品牌、市场和市值的龙头地位。”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