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金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金融
 

2018年3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翼龙贷总裁陆奇捷:

乡村振兴为“三农”互金带来新机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宇

陆奇捷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是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乡村振兴”作出了全局性的长期筹划。一号文件对“三农”金融问题高度重视,提出金融是解决乡村振兴资金问题的重要手段。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一号文件还明确了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方向,即向“三农”领域拓展,同时一号文件提出,“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

乡村振兴

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制度性供给保障和充分的资金支撑。在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上,除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并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外,“还需要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才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除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助力外,互联网金融也应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翼龙贷总裁陆奇捷表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在农村金融领域,以翼龙贷等为代表的网贷行业涉农服务先行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较为稳定的模式与业务。

陆奇捷表示,互联网与农村金融的有机结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在时间、空间与成本上的约束,提升了农民信贷的可得性。不仅拓展了农村金融的覆盖面、降低参与门槛,在操作可行性上更凸显了快捷灵活的特性,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以办理相关借贷业务,节省了大量时间,成为金融服务“三农”、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

建设美丽乡村

助力精准扶贫

从具体实践来看,作为较早进入“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网络借贷平台,翼龙贷凭借自身具备的小额分散、方便、快捷等特点,在解决“三农”问题、精准扶贫中发挥着独特优势。

翼龙贷资产端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其中95%以上的资金流向了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

据翼龙贷发布的《2017年度运营报告》显示,仅去年全年翼龙贷共完成出借笔数达362.99万笔,涵盖了全国1268个区县,超过92.96%的借款在10万元以内。截至去年年底,翼龙贷已帮助近48万户次“三农”家庭、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

陆奇捷认为,P2P网贷资金注入“三农”领域,解决了农业生产、农副产品销售的资金缺口,同时也降低农民使用资金成本。既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农民特别是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就业,更能够促进“三农”领域实体经济发展,给农村社会经济带来强力支持作用。

此外,“三农”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城市资金“输血”到“三农”领域的同时,还提升了农村互联网的建设和运用,加强农村同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使得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通过翼龙贷深耕农村多年的经验得出,农村市场是一个长期且需要情怀坚持的市场,虽然对其开拓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要持续深挖不懈怠。实际上,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建设美丽乡村、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正是翼龙贷成立以来一直坚守的初心。”陆奇捷表示。

“三农”迎来

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翼龙贷更加主动服务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扶贫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翼龙贷总结出基于本地化O2O的互联网金融助贫减贫模式、基于农业供应链的产业化助贫减贫模式以及政企联动的助贫减贫模式。拥有金融信息服务中介功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仅实现了对贫困地区的“输血”,更重要的是有效提升了帮扶对象的“造血”功能,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深入推动,涉农互联网金融企业正逐步从精准扶贫走向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成为乡村振兴中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

陆奇捷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新背景下,“三农”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互联网金融企业只有积极适应新时代带来的大好机遇,才能在拥有数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的农村金融市场中迎来更好发展。

“整个中国‘三农’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内在利润率在提高,而且农村资产在未来也会有一个非常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大有可为。”陆奇捷分析。

基于对“三农”发展面临历史机遇、“三农”金融市场缺口等的预判,凭借在该领域多年精耕细作的领先优势,“未来翼龙贷将通过产品优化、科技创新、大数据分析等措施,因地制宜,提供丰富多彩的借贷服务,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让金融‘活水’流向更需要的农村大地,助力‘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陆奇捷透露。

在陆奇捷看来,涉农网贷平台应以金融信息服务为切入点,提升覆盖“三农”金融市场、细分市场专业经营,积累“三农”金融大数据等维度的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战略,建设成开放式的“三农”生态系统,成为传统“三农”金融的有益补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