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综合
 

2018年2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慧算账联合创始人张明淇:

所有的服务都是基于客户需求的深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张明淇

本报记者 崔敏

近日,记者获悉,互联网财税服务品牌慧算账完成总额4亿元的B轮融资,包含2017年10月公布完成的近2亿元B1轮融资。据了解,近期完成的B2轮融资由小米领投,51信用卡产业基金(第三期由51信用卡联合嘉实投资发起)跟投。

获得资本青睐

赋能中小微企业

事实上,在获得此轮融资之前,慧算账于2016年12月完成了1.5亿元的A轮和A+轮融资,资方包括川融资本、华软资本、嘉兴领创基金以及IDG资本,2017年4月又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数千万元的追加投资。

关于此轮融资的用途,慧算账联合创始人张明淇告诉记者,一方面主要用于市场扩张,增加门店;第二方面用于产品升级,财务软件的不断迭代;第三方面则用于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团队的扩张升级。

对于B轮融资出现51信用卡、宜信等新金融机构的身影,慧算账是否会布局金融板块,张明淇表示,主要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根据慧算账对企业客户不断的调研反馈来看,发展到现阶段,很多客户衍生出了切实的金融、借贷的需求,那么借助投资方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布局,慧算账引入适用客户的产品覆盖这一板块,适逢其时。

慧算账B轮融资资金目前已全部到账,在2018年全新升级的战略体系下,慧算账将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市场整体规模,加深竞争力,深化财税产业战略布局,全力打造“互联网+财税”智能服务体系,加速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张明淇进一步表示,慧算账将同时注重财税新业务的拓展与新品类业务的转化,进行行业产业链深度探索。服务我们的客户,是慧算账长期发展的出发点。通过基础的代理记账,通过升级的财税新业务、新产品,通过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等等,都是慧算账希望为客户提供更切实的服务方式。张明淇认为,目前慧算账提供的财税服务,首要是解决客户麻烦、减少客户风险,帮助客户把好安全关,这是客户生存的第二需求。从价值延伸的角度,客户的第一需求,即销售、交易等,将是慧算账未来增值服务的长期发展方向,从财税出发,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方向增值发展。长远来看,张明淇认为,慧算账未来将在构建中国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中有所贡献,将小微企业主的价值体现出来,而不是如现在,往往陷入被视为无价值客户的误区。

厚积薄发

打造生态服务壁垒

成立于2015年4月,深植互联网基因的慧算账基于长期困扰企业客户的财税管理痛点,率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财税”服务体系。

截至2017年年底,慧算账已在全国布局400+区域服务机构,服务覆盖300余座城市,付费企业客户突破30万家。

张明淇告诉记者,慧算账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一方面坚持主业,专注做财税服务,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深挖客户需求,再附加增值服务;另一方面慧算账的软件都是自主研发,流程和服务的调整都是根据客户的服务需求不断迭代。

对于下一步有关增值服务的布局,张明淇介绍,慧算账主要会在以下三方面去发力:一是专业度,将主要通过增加税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筹划,帮助客户解决更专业的税务和会计问题,为其提供高附加值的专业服务;二是涉税业务广度方向,即根据高净值客户群体的需求开展相关业务,如为外贸企业提供出口报关等相关服务,以及集团型客户业务的拓展,即针对单个门店较小、集团业务量较大的客户为其提供会计、人力资源等相关服务;三是非涉税方向,借助股东的帮助,探索金融方向。

作为企业级服务的入口,定位“高频、刚需”的企业财税服务领域,吸引了众多资本与投资机构进入布局。

在张明淇看来,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服务虽在风口,但2018年行业整体仍将艰难前行。这是一个重服务的行业,长期优势的建立最终体现在品牌上,这注定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如何加速这个过程,慧算账一直在不断研究,探索新方式。

针对传统财税服务行业信息不对称、服务不透明、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等问题,慧算账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财税服务的各业务环节,全面梳理并智能优化企业财税服务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标准化、作业流程化、IT智能化。“智能财税SaaS平台+落地服务”的模式让慧算账快速切入企业财税服务市场,使其具备了“互联网+财税”领域的先发优势。

张明淇透露,下一阶段慧算账将在进一步扩大全国布局的基础上,优化战略发展模式,打造区域服务中心,通过加强横向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的专业性和一致性,从而实现规模化深度运营下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与服务成本的有效把握,不断丰富并完善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