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央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央企
 

2018年2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原油田担重任 日产2500万立方米保供应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毅

近日,冷空气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多地出现气温骤降、连续降雪天气,天然气需求量大大增加。作为“川气东送”工程的主供气源地,在用气高峰时期,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旗下的普光气田开足马力投入生产。1月27日,气田日产混合气量首超2500万立方米,达到2017年以来产气量的最高值。

2017年产气量

近80亿立方米

2017年被称作是“天然气新一轮发展的元年”。这一年,国家十三部委联合发文,提出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明确了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此外,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截止时间,各省特别是北方地区大力推行“煤改气”,多种因素推动了天然气需求量的较快增长。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全年用气预计同比增长17%,刷新了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量历史。

近些年,在中国天然气快速发展的背后,实际上有着中原油田的特殊贡献。普光气田的天然气生产能力一度占据中国石化的半壁江山,其功劳不言而喻。此外,无论是国内陆上主要天然气产区的勘探开发、非常规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还是储气库建设和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运维,或者是输气大动脉的维护和民用燃气管线的巡护,几乎所有涉及天然气的领域都有中原油田队伍的身影。事实就像人们说的那样,“凡有油气处,皆有中原人”。

中原油田本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地下油气并存的先天性优势,让其具备了一般油田所不具备的天然气生产能力,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处理加工方面的人才。2005年,富有天然气开发经验的中原油田人接管了国内最大的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高效建成并投产的普光气田,便成了日后中原油田乃至整个中国石化天然气生产的主力。

2017年,普光气田生产混合气超过76亿立方米,加上中原油田本部天然气产量,该油田全年产气近80亿立方米。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整个中国石化2017年天然气产量为257亿立方米,中原油田可谓分量十足。

作为“川气东送”工程主供气源地,中原油田普光气田承担着为“川气东送”沿线六省二市、70多个城市供应优质清洁能源的使命,肩负着“调峰保稳产”的重任,过去的一年里,气田克服生产经营中的种种困难,在继续保持安全高效生产的同时,超额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为保障今冬明春用气高峰的天然气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

向天然气储运领域

迈出一大步

LNG作为天然气储存运输新技术,具有清洁环保、安全高效、经济节能等优点,国内近些年发展迅速,中原施工队伍不间断获得LNG项目建设大单。

2015年10月,中原油田天然气处理厂入驻我国西南地区首个LNG项目——北海LNG项目,他们为项目投产编制方案、测试调校动静设备、编制技术文件、排查故障等,从此开启了中原油田队伍在油田之外运维LNG项目的崭新篇章。

2017年,继中原油田天然气产销厂承揽天津LNG运维业务之后,中原消防、中原供水、中原供电也相继进入天津LNG项目,初步形成了LNG项目集技术服务、消防巡护和后勤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

在全世界范围内,地下储气库是通用的天然气调峰设施,据统计,目前全球储气库数量达670多个。相比上游勘探开发领域,中原油田在储气库的建设和运维方面也有颇多建树。

2017年,在运维中国石化第一座投运的储气库——文96储气库满5周年前夕,中部地区最大的地下储气库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举行了开工仪式。这两座储气库所属权归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但都是在利用中原油田原有气藏构造的基础上开工建设的,中原油田队伍全程参与了开发建设。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地下储气库将形成有效工作气量148亿立方米的能力,而中原油田区域内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就占近1/3,优势可谓明显,文23储气库建成后无疑将极大缓解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用气高峰时期的供气紧张局面。

当前,中原油田队伍参与的还有地方民用燃气管线运维等工作。随着下一步“煤改气”的推广,还会有更多的中原油田人走进中压燃气管线的改造、维护领域。常规油气生产、页岩气开发、煤层气开发、储气库建设、液化天然气运维……不论在哪个方面,中原油田都在充分调动自身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不遗余力为国家天然气大发展贡献着力量。

根据国家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将从2016年的6.2%提高到10%左右,国内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将从现在的2300亿立方米提高到3600亿立方米以上。种种迹象表明,中原油田适时把握机遇,搭上了国家天然气大发展的列车。未来,市场留给中原油田施展天然气领域综合能力的舞台或许会更加宽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