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中国招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中国招商
 

2018年2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 科技引领获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国香 通讯员 臧鹏飞 高鹤

“我们德州高新区所在市,山东省禹城市,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我们高新区也连续两年被评为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成功跻身‘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力百强’行列,在科技服务业工作上扎实推进,先后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生物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山东省禹城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德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周亮介绍说。《中国企业报》记者从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获悉,2017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7.8亿元,同比增长9.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8.12%。德州国家高新区正肩负创新驱动、战略升级的责任与担当,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蓄势奋进、跨越赶超,努力跑出“加速度”。

“高、新、特”

定调产业发展

现代前沿的企业,交错纵横的道路,高档舒适的社区,先进的科技孵化器,高效的政务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山东德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招商局局长毛成伟指着正在建设的场地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这里中央创新区、产业集聚区、科金产融合创新平台等新兴业态正在崛起,一座崭新的科技产业新城已初具规模。高新区自1999年启动建设以来,高端产业快速发展,园区功能日益完善,科技成果得到加速转化。

为提升园区承载功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该区立足自身实际和产业基础,高标准规划了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园区,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提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培育环保、光伏等新兴产业”的良好格局。

德州国家高新区坚持“高、新、特”产业定位,依托生物产业特色,通过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路径,成功叩开了“国家队”的大门。数据显示,汇源、比利时焙乐道、日本杭化哈利玛、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驼人集团等共引进103个外来优质项目前来落户。园区发展犹如一盘棋,只有找到一条最为适合的路径,才能子落天元、满盘皆赢。

“大、高、强”

助力链条延伸

发展产业集群,既要有外来项目激发活力,也离不开内生动力引擎带动,该区坚持壮大本土企业和引进外来项目“双拳出击”。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宗利介绍说,“作为区内生物产业的领军企业,我们将依托高新区这一更加宽广的平台,围绕‘中国生物谷’建设目标,向产业链高端进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成立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企业上马新项目、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鼓励企业联姻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央企强企,选准路径、借势发展。

鲜明的产业特色和闪亮的“国字号”名片让这里的招商引资更有底气和资本,立足园区,提出“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精准招商”的理念,不仅看项目的“量”,更要看项目的“质”。该区专门制定了招商引资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根据产业规划及发展要求,围绕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开展定位招商。甘肃伟日生物项目就是该区围绕生物这一特色产业引进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总投资7.1亿元,年可生产乳酸链球菌素6000吨、乳酸钠6万吨,进一步壮大了生物产业集群。

以本土骨干企业为主线,延伸链条抓配套,集中优势引进产业链上的大项目、抱团发展。通裕重工是区内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通过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的加工配套,先后引进了陕西福宝铸造、济南二机床、宝世达电缆、天辰机器、三裕风电等大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形成了“一家龙头引来一批企业,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格局。

科技引领

点亮产业集群

高新区成立18年来,园区面积从起步区3.5平方公里,到如今的规划面积68.15平方公里。如今,高新区企业数量约占全市总量的90%,税收约占全市总量的80%,财政收入约占全市总量的70%,在占全市7%的版图上,创造了全市80%的经济总量,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

如何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高新区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借助“两院两站”的科技力量,保龄宝公司、福田药业、龙力生物率先实现了木糖醇、低聚糖、低聚木糖、阿拉伯糖、超高麦芽糖等功能糖的研发生产,开创了我国功能糖工业化生产的先河。通过政策支持,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园区以功能糖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目前,全区企业数量达到386家,其中生物产业集聚企业49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企业62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企业78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家,上市、挂牌企业12家。高新区就像一块强力磁石,汇聚越来越多的高端项目,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德州政府、禹城市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问题,提出了“传统产业提升”计划和“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还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为动能转换、产业发展解决关键性难题,促进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助力。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将以此为指引,继续发挥好创新引擎作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