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韩必省】
用山水之力,表现中国之力;用山水之美,表现中国之美
来源:中国企业报
猛气纵横(138×69cm) |
北方天际远古树守图腾(130×69cm) |
大吉融融(100×69cm) |
梅、兰、竹、菊 (33×33cm×4) |
书法作品(69×138cm) |
书法作品(69×138cm) |
四季山水(137×69cm×4) |
久世相呼(70×131cm) |
华夏山水(367×144cm) |
记者:听说此次《绿水青山——韩必省山水画展》的主题是源于十九大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这一理念的?
韩必省:从2005年开始,全国干部群众把美丽中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指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明灯。
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国的一些地方大大小小发生了一些对绿水青山造成破坏的现象,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我们的核心标准就是群众能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和谐生态关乎民生,关乎下一代人的生存发展。
记者:作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委员,您始终以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致力于用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在从事书画艺术几十年里,您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作了那么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您是如何画心中的山水,如何把当代意识与传统精神结合的?
韩必省:“以墨为主,以色辅墨”是我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原则。因为中国画讲究“笔墨”,注重玄色的运用,强调“计白当黑”与“惜墨如金”的表现,将墨之韵与色之韵相融汇,重视水墨的挖掘与开拓。这样,既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又重视了色彩的开发与创新,以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使绘画的本体成为心灵与外界沟通的窗口。用笔用墨的浓淡枯湿,以勾、皴、擦、染以及泼墨、积墨、破墨、焦墨等表现方式使作品转而越来越厚重、沉稳,蕴含了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虔诚。在山水之间挥毫落墨,写下千古的文章,或是洒脱落墨于水中,于水中调着浓重清淡,在宣纸上把自己对山水的感悟画下。
记者:近几年您一直呼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努力着,您如何在绘画中承载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韩必省: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人类文化河流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这里有几千年历史碾过的痕迹,这里有温良恭俭让的人民,这里有浴火重生的传奇,这里有无限机遇的未知,这里泼墨成幽,这里字节有骨,这里有很多我们的过去,这里也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绘画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绘画上得以充分的体现。中国的传统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神韵,不是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的是庄子的思想与禅宗思想,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庄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领域。他的思想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大道无为”,以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为宗旨,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缘上来反思人生。庄子的人生观是最为通达,束缚最少,同时也是最为接近艺术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
记者: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您怎么理解这种责任和担当?
韩必省: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构成了中华文明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之一。在我看来,山水画创作永远是一个新命题,尤其在当代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把当代意识与传统精神结合起来,探讨出有意义的形式,是每一个山水画家的艺术使命。
我不久前创作的一幅作品叫《云山恋》,纯以水墨阔笔挥写,黑褐色的岩石,放纵地裸露着坚实的躯体,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力量;流泉飞瀑,苍松红叶,云雾缭绕,无不透露出生命的美好,自然的和谐,画面充满了肃穆寂寥的体量和质感。用山水之力,表现中国之力;用山水之美,表现中国之美。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好5000多年的华夏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