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产业
 

2018年1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短视频内容出现分化 探索多元商业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茹 吴洁

王利博制图

从初兴的繁荣渐至成熟,是每个行业必须历经的成长之路。对于短视频来说,进入2018年,数量增长和平台扩容已成为过去的风景。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在近期的一次活动中明确表示,短视频行业已呈现出跨界、地域下沉和国际化三大趋势。

“现在的短视频太多家了,有时看得会审美疲劳,作为经常关注的也就那么几家。”一位90后女观众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内容生产者如今面临的尴尬境地:无特色的内容竞争力趋于滑落,“吸睛”的要义在于转变观念,将自身特色贯穿于内容生产环节、运营宣推以及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

明确用户群体

内容垂直切入

随着短视频行业步入组织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用户消费内容的口味逐渐变得挑剔,审美水准也在不断地提高。多家自媒体在接受采访时赞同了这一趋势,他们普遍认为,内容垂直细分是今后的必然选择,从行业角度看,能获取流量以及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内容都是好内容。

当下年轻用户关注较多的虚拟现实类内容,即通过二次元虚拟角色的“养成”,记录生活、工作中的日常,带给观众亲切感和治愈感。

记者观看了几个较为热门的大号的视频后发现,这些创作题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标签化的虚拟形象准确切入用户群体。风鱼动漫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徐久峰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创作初期,我们就将用户定位为95后、00后的年轻群体,该群体追求新奇、创意、个性、萌的事物,于是,我们打造了卡通形象僵小鱼,他与普通概念中的僵尸形象完全不同,兴趣值非常高,能迅速吸引观众眼球。僵小鱼脖子上有一串朝珠,在设计时特别加入了啤酒盖、骰子等上班族业余生活的残留品,还有脚上穿的草鞋,也代表了平民、草根身份。”

谈及内容和剧本创作,徐久峰认为在贴合用户属性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需要的内容。记者在观看中发现,僵小鱼的很多创意点都来源于生活。如吃火锅、美妆、尬舞等情节融入了僵小鱼的视角和语言后,有了更加新奇的体验。

美食类短视频也聚集起一批稳定的用户,收看数据、分发、收益都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美食家大雄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食自媒体经历了四五年的边缘状态,已经逐步展现出垂直细分下的优势。“真正的挑战在于创新,怎样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内容。对大家熟悉的事物进行微创新,这种选题通常会火爆”。

几家自媒体都认为,内容正在往越来越专业的方向发展。方言搞笑类自媒体大连老湿王博文进一步补充道,爆款的产生有赖于几个方面:一是嗅觉灵敏。捕捉优质话题的能力最重要。二是创意。做内容需要情怀,也需要脑洞。三是出色的运营端,内容质量和运营能力直接决定了视频的曝光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而运营端给予的传播策略和资源支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像今年我们几次登上微博热搜榜,爆款频出,有赖于整个环节的配合。”

立足自身IP

探寻多元化商业模式

据记者了解,行业内部的部分先头部队已完成融资,或成功转型,或已有完整的内容生产链条、广阔的传播渠道和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后生之辈仍苦于流量,更不用提变现。商业盈利能力的差异,也决定了短视频今后的发展路径。

徐久峰认为,“我们传达的不仅是亲情的温暖,同时也有很多积极阳光的正能量。在产品植入时,我们也会选择有这样特质的品牌进行合作。此外,在有效引导观众认知品牌的同时,充分尊重观众,保证植入符合剧情设定。”

当前的IP布局,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单一知识产权的内容或产品扩大,变成具有多元化知识产权的“内容矩阵”或“产品矩阵”。据了解,目前僵小鱼IP系列产品包括已出的日常篇、叙缘篇共80多集短视频,还有表情包、壁纸、条漫、有声漫画等作品。此外,网剧、虚拟形象直播、院线电影和游戏也在计划中了。多元化产品开发已成为IP形象扩大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渠道。

在“自媒体 +电商”之外,美食家大雄在淘宝、微信等平台上都保持着高热度。其透露了对商业模式的定义:“自媒体做电商,核心在于供应链,这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对自媒体标签和属性的把握。再次是营销方式。相对于被动的广告,消耗粉丝,做自有品牌是自媒体最理性的盈利模式。”

内容的成熟使短视频企业能够更加全面衡量变现路径。目前来看,一般都依赖于广告和电商来获得收益,极少数人可以通过卖版权实现创收。大连老湿王博文告诉记者,“当前的广告变现已经很成熟,我们也在致力于开拓其他变现渠道,争取早日在现有的红人变现模式下实现突围。至于未来哪种盈利更能促进行业生态,还需要进一步考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