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公司
 

2018年1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小镇 进入“冷静”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国香

作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以房地产思维进入特色小镇的企业不计其数,已经进入小镇开发的“开发商”,承袭着地产开发的理念、模式去做特色小镇,没有认识到地产开发和小镇建设完全是两码事。2017年12月4日住建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提出“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和房地产化”以来,特色小镇从热得发烫逐步进入“冷静”阶段。

精准定位理清发展模式

小镇最大的盈利点就是产业及服务,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最终转换成效益,如果将小镇某种产品打造成品牌,就像瑞士小镇的钟表、美国格林尼治小镇的对冲基金、德国的奥迪之城等等,就等于站到这个领域的高端。一旦小镇拥有了某一领域的高端品牌,围绕品牌链条上下游产业的延伸,就成为小镇永续发展的支撑和动力。

市场定位的基础是资源和交通。兰课泛太平洋城市智库执行主席陈仁科日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如在一国家地质公园旁的广西柳州鹿寨项目,深入山腹,与桂林一样属于喀斯特地貌,秀美不输阳朔。广西人对喀斯特地貌司空见惯,柳州人抬头就能看见,当地人为什么要花一个半小时车程跑到这里来度假?桂林每年游客接待量达4000万人次,鹿寨的自然资源不输桂林,距桂林、阳朔仅70多公里,如果表达得好,完全可以分流桂林的部分游客,鹿寨的独特风貌完全可以承接桂林的辉煌。将定位从“柳州人的度假胜地”变为“全国人的度假胜地”,看似不可理解却非常合理。

案例说明,既要心存高远,更要发现资源。特色本身并没有定论,只要是新的、好的、稀缺的就是特色的。资源决定市场,透过现象看本质,量力而行、志存高远,发现资源,善于应用,将情怀用资源形式表达出来。

特色小镇进入冷静发展期

当前,国家提出无论是产业还是文旅小镇都必须达到宜居、宜业、宜游的标准,要实现生活、生产、生态三生并举,让一部分投资者无所适从。有的人依然热情澎湃,有些人却在隔岸观火,也有更多的人黯然离场。陈仁科告诉记者,“这仿佛是一场王子的盛宴,很多人盛装出席,以为可以饱尝一顿佳肴,等进场后才知道,那是贵族们的游戏,一般人还真玩不起。特色小镇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建设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发展概念。地产商转型小镇是良机,但同时又极有可能进入一个巨大的陷阱。”

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小镇,除了资金实力、政策扶持、运作团队,更重要的一定要有情怀和专注。冷静下的特色小镇,让那些想乘机摸一把的“咸猪手”离场,让真正做事的人静下来认真琢磨,这才是特色小镇应该有的环境。

“随着如火如荼的小镇建设,有人断言,三五年后,全国到处都是这种小镇。”陈仁科介绍,小镇未来的存活基础就是抗风险能力,产业小镇的核心是产业集聚能力,重点是营造好生活、生产环境,宜居宜业,而文旅小镇的核心是旅游消费,一部分是悠闲的过客,一部分是度假的“贵族”。当以房地产开发模式进入的小镇褪去光鲜的外衣,后果让人无法想象;先进的产业小镇,如智能化、机器人、金融、互联网等需要依托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而文旅小镇存活的基础首先是资源,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文化历史,必须独特、稀缺,通过对外的表达让现有资源成为不可复制的举世品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