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樊友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确定的目标,指明的方向,提供的根本遵循。
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基本特征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深度变革大背景下,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企业的治理体系具有典范性,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范例和标杆。
企业本身能够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融汇各家体制机制所长,企业治理各主体之间权责明确、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转,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科学高效,企业的体制机制、组织模式等方面既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又能得到同行认可,有些治理方式方法还能够为别人学习和借鉴。
(二)企业的技术具有引领性,创新能力能够持续支撑自身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第一方阵。
企业的现行管理制度有利于各类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能够把包括人才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并支撑企业在所属行业处于世界上第一方阵。甚至某些技术能力、某些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引领本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拓展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名列前茅,并能引领消费时尚。
企业把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立身之本,科技创新能够及时转化为新动能,主要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强、客户口碑好,在本领域拥有重要地位,市场占有率在行业内具有绝对优势。
(四)企业对一流人才具有磁吸性,一流的人才对企业充满向往。
企业除了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还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持续传承,有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能集聚一支优秀的人才团队,人才工作有活力、有激情,人才智慧和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生活有荣耀、有尊严,受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尊重。
二、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途径
四十年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为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和机会。
(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具备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力和愿望。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已经越来越与世界经济接轨;通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继承创新,以及市场换技术等,技术实力明显提升,也集聚了一大批人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公司已达到115家,位居全球第2位,其中国有企业超过了80家。
民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得以迅猛发展,集聚了一定的实力。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非公有制企业已达2513万余户,注册资金规模达到150万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大批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早已跨越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创业者“家庭作坊式”阶段,很多都构建起了现代企业治理体系。一大批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或成为“独角兽”,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集团、中国民生银行、恒力集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苏宁云商集团等在内的20多家民营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发布的全球最具价值197家“独角兽”公司,我国共有49家企业上榜,其中滴滴出行和小米排在第二、第三位,榜单上有15家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十角兽”公司,其中6家是中国公司。一大批民营企业不仅在民用领域,而且在军民融合领域,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都积聚了强大实力,树起了很好的品牌。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虽然都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也各有优点,但从整体上来看,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各自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普遍拥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凝聚力强、人才资源和技术储备雄厚,与政府沟通渠道更为顺畅,获取资源和整合资源能力强。但是有的国有企业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灵活性不够的情况;有的在最大限度调动各方资源、最大效率推动技术创新上,也有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现象;有的在吸引、留住、激活人才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很多优秀民营企业有相对灵活的适应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对市场敏捷、决策速度快、执行力强。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管理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家族式管理和经验主义,在经营决策、生产组织、内部管理等方面还有待健全;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从单一业务、项目或产品发展起来的,难以实现产业领域的纵深层次发展,综合实力还相对较弱;有的民营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有的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实力还是不足。这些原因使得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又都有向更广空间、更深层次发展的迫切愿望,这就给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了极佳的机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取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长,集各种所有制企业之优,强强联合回避劣势,把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民营企业的创新基因优化组合,激活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打造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二)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是调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性,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就是混合所有制的初步概念;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又相继提出“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回顾总结近年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是国有企业可以控股,民营企业也可以控股,但股权必须多元,必须是没有任何一方处于绝对控股的状态。这是因为:
首先,没有任何一方处于绝对控股的状态,董事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实际情况看,只要有任何一方股权占到51%以上,各方的体制机制往往就难以融合,甚至各占50%,双方也难以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没有一方绝对控股,就可以使股权适当的分散,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就能够占有相当的比重,各方就能够按照股权在董事会里拥有相应的发言权,董事会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从而推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适度分权,形成企业治理各主体之间权责明确、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其次,没有任何一方处于绝对控股的状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各方的优势与长处才能融汇一体。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没有一方绝对控股,各方都有相应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方好的体制机制以及其他优势吸纳进来,从而实现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通过优势互补、协调融合,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现代管理体系和适应竞争需要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关注市场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本及相关资源在创新上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同时,良好的体制机制才能形成人才吸引力,也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三、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要瞄准新兴领域构建产业生态,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方向
当前,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或拿一个企业集团来整体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或在已有一定发展成效的“传统”领域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这种“混”的方式是值得探索的。此外,也有必要瞄准一些新兴领域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着力构建产业生态,从而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一)新兴领域是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天然沃土。
一方面,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需求的大趋势;另一方面,这些新兴领域要么业务覆盖面广、产业链条延展,要么专业关联度高、技术集成性强,仅仅依靠单个企业往往难以形成气候,比如在无人驾驶领域,国内一些企业都在布局和投入,也取得了可喜进展,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些距离的。包括在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里面,一些重大项目也完全可以采取混合所有制改革而不是简单的PPP模式,这样才能优势互补、协调融合,从而集聚资源、形成合力。
(二)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产业生态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一方面,党和国家已经把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新兴重大装备等一系列新兴领域的举措上升为国家战略;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技术进步,已经使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优势,必须从“产品”竞争转型到“产业生态系统”竞争。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相关领域里把各方面的企业组织起来,有利于吸纳、培育并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系统集成者和次级系统集成者,在产业链上形成“瀑布效应”,构建起产业生态系统,从而形成对产业的控制力,以整体产业生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大争之世,非优即汰;崛起之时,不进则退。工商联作为党委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引导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投身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力量。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