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9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9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

2018国企之变:由“资本”替代“企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王利博制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18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等8项重点工作。其中,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国有企业传统行业或加速出清

会议指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按照会议要求,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国有经济工作主线,传统行业或加速出清。资深国资专家李锦认为,进入2018年,从事实体经济的国有企业应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在得到更多有效支持、资源倾斜的机遇下,继续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抓住国有企业经济,是抓住经济发展的要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应该把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同时,牢牢把握着力点,重视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加快国企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李锦表示,具体来看,实体经济要坚持巩固基础,稳定现有产品、市场;同时,增强活力、创新力,加快创新、产业拓展,在研发、服务及商业模式等方面提高竞争力。形成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新提法。

授权经营成国资改革重中之重

按照会议部署,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会议把国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资”字进行部署,抓住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这一核心问题,重点推进国资监管体制的改革。李锦分析称,会议提出要以管资本为主来完善国资管理机构与体制,实质是以管资本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为中心,进一步放权、授权,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开。一方面,预计要围绕所有权内容强化监督管理的权利与责任,有些部门要强化,有些部门要取消;另一方面要把经营权更充分下放给企业,以利于企业更充分地走向市场。

授权经营体制是2018年国资改革的重中之重,落脚点则是长久的“体制”,而不是一种行为或一时的工作。李锦表示,2016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曾经有一个向管资本转型的实施方案,下放或取消43项权利。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更高,改革也更加深刻了,是建立授权经营体制,不是从数量与程度上而是从体制与机制上解决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由“资本”替代“企业”,不仅从本质上规定国有资本与国家的关系,而且有利国有企业有进有退,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结构调整的加快。

以国资改革带动和引领国企改革的趋势正在明朗。李锦表示,长期来,国企改革受国资改革拖累,政府与国资委是改革主体,企业是执行主体。企业经常不能决定自己改革的命运,普遍意见较大。如果2018年以国资改革为主,是找准了症结,牵住了改革的“牛鼻子”。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1978年12月一开始改革的提法是“给企业自主权”,1984年提出政企分开,现在则回归到改革的“初心”。2018年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年,也是国企的变革年,许多新的变化将会发生。这种整体上的变革,是面向新阶段的转折。

(本报记者陈玮英编辑整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