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园区“停摆” 九成钢企焦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金骐 文/摄
产品大量积压,市场求而不得 |
企业自加装备,自发环保 |
烟囱熄火,工厂停产 |
多家企业总经理,现场商量环保方案 |
“史上最严环保”在宁夏持续发酵,号称“全球煤王”的太西煤产销量骤然收窄。因此,以太西煤为唯一原料的优质碳素也全面告急。
“这两天,来自四川的攀钢、福建的安钢、山西的高钢、河南的宇通集团等十多家钢铁企业负责人,找到园区、找到我,要我尽快发货(碳素),但我们无能为力。”12月21日,石嘴山市溪川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敏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受碳素(增碳剂)供不应求的影响,下游约有90%的钢铁企业以及电石、磷化工等,因原料不足导致生产紧张。
环保“蝴蝶效应”
钟敏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的同时,收到一份来自江苏钢企的“催货通知单”。
“催货的不仅是厂家,还有许多经销商。”钟敏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园区环保的统一部署,自己的公司不仅停产多日,就连库存的货也发不出去,许多订单面临着合同违约和定金处罚。
钟敏的溪川工贸公司坐落在崇岗煤炭集中区,主营业务是增碳剂的生产和销售。
在该园区,类似于溪川公司这样的企业,大约有100多家,碳素锻造炉共约260台。但目前都处于停产状态,原因都出于园区的环保要求。
缘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在10月30日、31日的空气质量监测中,连续两天在全国倒数第一。其中,石嘴山市因PM10(可吸入颗粒物)一直居高不下,再加上冬天供暖影响,大气污染严重,有关部门下达最后“通牒”,要求至2017年12月31日,如果达不到PM10排放规定范围,将对包括崇岗工业园区、太沙工业园区、大武口工业园区在内的产业园进行整体取缔。
11月25日,宁夏平罗县的崇岗煤炭集中区发布通知:要求园区内各企业,接到通知后立即停止生产,进行环境治理。5日后,园区采取断电措施,由此,园区内的各企业陆续停产整顿。《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实地采访中获悉,为配合政府工作,力保园区不被取缔,截至12月11日,崇岗园区的所有企业都主动停产,涉及的不仅有煤炭加工洗选,还包括碳素、电煅无烟煤、增碳剂等行业。
“增碳剂(碳素)是钢铁冶炼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剂,它的使用可以节省大量铁矿石的使用量,同时增加了废钢、废铁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节省了不可再生资源。”煤化工专家、石嘴山市银龙活性炭公司总经理苏栓佑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碳和硫是决定钢材质量的重要元素,碳含量高于1.7%以上的铁制品叫铁,低于1.7%的铁制品叫钢。碳对钢铁的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硫会降低钢铁的质量。增碳剂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钢材中的碳含量,而且还可以降低钢材中的硫含量,是一种多用途添加剂。
目前市场上,在煤质、石油焦、石墨等碳素产品中,只有以太西煤为原料的增碳剂,因其性价比最高,全国90%的钢铁企业,以及美国、日本、墨西哥等多国企业,都在使用这种增碳剂。
无论是哪里的钢企,一听到崇岗煤炭集中区停产停售消息,都无一例外绷紧神经。
全国钢企“大串联”
随着“风暴式”的环保整顿,不仅加深了下游钢企的供需矛盾,还加深了市场的恐慌程度。
“现在的客户,有的已经报出4000元/吨的成交价。”钟敏介绍,按照自治区、市、县的要求,因为所有运输车辆被限制出入园区,即使库存也难出货,导致下游客户采货困难。另一方面,随着环保管控的持续强化,石嘴山电煅煤市场可能面临断货危机。
千金难买增碳剂,传说变成现实。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此次宁夏停产,增碳剂对钢铁企业的影响各有不同。
第一类就是“有备无患”。12月22日,一位来自包钢的姜姓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他们一直在用90#的煅烧煤增碳剂,有的在用92#的煅烧煤增碳剂。他们在得知宁夏停产的消息后,就开始大量囤货,目前来看,他们的库存能坚持到2018年1月中旬左右。
再就是煅烧煤增碳剂在库存告急时,开始使用石油焦增碳剂或其他替代产品。这些替代品从市场性价比上看,都无法与太西煤增碳剂相比。第三类企业就是降低钢产品品位;还有一类企业很例外,要么生产被外包,要么一直是以石油焦作为增碳剂,此类企业在国内占比极少。
“不管是哪类,对崇岗园区的这次停产整顿,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上述的包钢姜姓客商表示,除了少数流动资金充裕、且有先见之明的企业,保有相当数量的库存,能满足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正常生产,多数企业都必须要考虑,在难以预测的后市中,如何结合各自承受力,从木质碳类、煤质碳类、焦炭类、石墨类等其他产品中,寻找新的替代品。
“这些‘老客户’一旦找到新的替代品,对我们的产业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打击。”宁夏博宏煤业公司总经理范学军从产业链角度分析认为,煤炭是作为燃料、增碳剂作为原料,对于冶炼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次在没有征兆、不设过渡期的情况下园区突然停摆, 不但让园区内的企业猝不及防、错失市场良机,也给下游的其他产业造成信用损失,形成订单转移。
园区自救式“进谏”
范学军的担忧,似乎还不足以体现园区的深层危机。
按照有关说法,园区一旦被整体取缔,对所有企业就意味着“灭顶之灾”。所以,自从园区“封园”后,园区内约有40多家企业、120名员工,在银龙实业集团的组织下,自定计划、自购工具、自行上街、自发清扫园区的主干道和重点区,以实际行动开展“自救”。
“我们的这种自救,既是企业开展的自我警醒,也是对政府政策的积极响应。”银龙实业集团负责人文武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参加义务环保的每个人,都在以实际行动向外表明,只要政府一声令下,企业就会义无反顾,目的是将各自的“小心思”汇成园区的“大目标”,那就是:保住这里的园区,发展好园区里的企业。
除了开展义务环保,记者了解到,园区内的许多企业,都以技术革新、加装环保设备、强化内部管控等手段,积极开展自我整顿。比如在溪川工贸公司,《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利用停产时间,又给炼煤炉加装4台(套)除尘设备。据正在场内监督的万厂长介绍,加装的每台设备造价约十多万元,但安装过后的熄尘降灰效果非常明显。
“实事求是地说,碳素厂都应该像溪川公司那样积极行动,争做环保型企业。”苏栓佑表示,园区内的环保问题80%都是由碳素生产企业造成的。他们的产成品不但颗粒细小,而且要求含水率必须低于0.3,目前园区的厂家,几乎是露天堆放、露天转运,天干物燥的环境里,只要起风,就会扬尘,对环保非常不利。因此,这次的停产整顿,对碳素企业来说,确实敲响了一记警钟。
当然,与园区义务环保、企业加大投入相比,大家更期待的是,政府有关部门能“善做善成”。
“我们有时挺茫然的,想环保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再就是,如果企业间各自为政,环保也难以形成合力,所以特别希望有关单位,给我们划重点、提要求、出政策。”钟敏如此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非常支持政府部门,依法取缔证照不齐的小散乱污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对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合规生产的企业予以规范和引导,为园区可持续发展,创造生态好、秩序好、配套好的营商环境。”智赢煤业总经理张震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做上述表示。
据了解,针对园区企业的诉求,自治区环保厅与石嘴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部分企业代表,不久前进行了一场面对面交流,共商传统企业升级改造与环保工作提档升级。当时,自治区环保厅主要负责人的说法是:对各企业提出的问题将一一研究,倾力帮助化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