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2版:金融科技创新峰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2版            金融科技创新峰会特刊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再融赋能再生产业 书写“点绿成金”样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互联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推广者与践行者,在服务“三农”、小微等实体经济领域的贡献不容小觑。中再融作为后起之秀,因服务再生资源行业这一细分定位,快速切入市场,成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样本,也为推进绿色金融注入活力。

中再融依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及中再生协会下属万余家再生资源企业的资源,通过专业的互联网团队、金融科技创新手段,有效为再生资源中小微企业解决经营性资金需求,直接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荣获“2017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卓越贡献企业”。

互联网金融将是解决个人、小微企业等经济单元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有效拉动内需盘活经济,促进供给侧改革。

中再融成立之时,消费贷、现金贷等信用贷正是风口,但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以及专业的风控比对,平台借款端瞄准“再生资源”这一实体产业。按照中再融合伙人、副总裁侯君的说法,“金融是血脉,滋养实体经济的骨骼,服务实体企业的金融机构通过严控风险方能良性运转,更能营造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理性局面。”

中再融的这一平台定位,为10万家再生资源中小企业融资和从业人员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中再生协会旗下的会员企业带来些许创新思路。

很多人对再生资源依旧陌生,但实际上,与日常消费场景相比,再生资源业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废纸、废塑料瓶、废旧衣物、每餐饭后的餐厨垃圾、日常生活垃圾等等,这些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在回收处理企业那里“化腐朽为神奇”,转换为有价值的物品。

侯君表示,变废为宝在当今这个环境下无疑是最有价值的事情,而能够服务这样的再生企业,也是中再融最好的选择。

经过调研,中再融发现,成立5年以上的企业占到46%,成立3年以上的企业占到77%,按照国内企业生存周期来说,大多数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成熟的行业,再生资源企业却很难在银行拿到贷款。70%的受访企业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为企业生存发展找资金。

仅有38%的企业曾通过银行借贷,而其中主要是成立5年以上,整体营业额在1000万—5000万、5000万—2亿的企业,但也存在着借款审批周期长、担保手续费过高、融资过程繁琐等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短期的资金周转需求。

中再融与中再生协会联合推出“再生财”项目,融合互联网金融与再生资源行业为再生产业提供高效金融解决方案,为再生资源企业提供经营周转贷,解决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需求。这个行业涉及回收、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不同类型的企业又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对于中再融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对行业更加熟稔。而协会的行业资源无疑是一种完善和补充,让中再融更快、更便捷地切入再生资源领域。

再生资源回收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举措,再生资源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再生资源的国内废弃量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预计2020年国内再生资源的可回收量将达到3亿吨。

对于中再融来说,再生资源产业既是朝阳产业,又符合扶持实体经济,同时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绿色环保理念高度契合,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中再融通过信息网络技术降低交易成本,能够给需要资金的再生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及时和低成本的资金供给,为循环经济产业的3万亿产值赋予新的能量。

近期,中再融与中再生协会正式成立“绿色金融服务中心”,通过科技、信息赋能,实现“点绿成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地球资源,按下了互金服务实体经济“快进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