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不匹配: 生物医疗产业还需政策市场双驱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王利博制图 |
中国医改进程加速,生物医疗医药行业处于重塑期。资本的涌入,使其业务模式、产业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生物医疗医药作为与政策高度相关的产业,仅仅依靠资本力量实现赶超显然不够。何况中国资本市场表现与行业收益的现实反馈,让这种矛盾在短期内无限激化。尽管市场条件下资本要素的输入,对行业的改观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但依然不够。此时,或许是政府相关政策做牵引的最关键时期,产业发展壮大还需要政策的匹配和资本市场力量的双轮驱动。”仙瞳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牧龙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产业迎来
理性发展周期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这也关乎医疗产业。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民生工程的投入。但作为典型的民生工程,医疗产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的投入是不足的,因此需要进行“补课”。最近两年,每年20%左右的高水平投入,无疑让这一领域有了不小的变化。
从行业面剖析,生物医药医疗领域技术难度高、学科跨度大、收益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难点将长时间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业也属于特种消费行业,患者到医院就医,消费的是一种服务,也消费了医疗设备带来的检查、诊断等,也应看做是服务行业。因此,包括伦理道德、法规政策秩序不健全和不规范也给行业带来了大量挑战。
“目前,生物医疗医药领域可谓水深火热,国内一些项目更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各方投资人高度关注这一行业,引来大量资本注入,这也造成了局部的泡沫,个别领域出现了投资集中失败的现象。”刘牧龙表示,专业领域就要求有专业型的投资机构用专业的能力去化解这些问题。“机构从专业的技术角度判断企业成功的几率,综合团队在中国市场运营能力,才能促使项目的成功。总而言之,对于企业和投资机构来讲,既要熟悉行业,更要专业和专注。”
据了解,作为中国最早关注生物医药医疗领域的投资机构之一,仙瞳资本专注于生命科技、生物医疗、健康民生领域,在国内生物医疗投资领域具有领先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的项目储备。在2012年仙瞳投资了一家上海的生物公司,经过5年的时间估值从刚开始的6000万元增长到30亿元。
同时,刘牧龙还建议投资机构在资本注入时,一定要坚定信心,未来10年内,生物医药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周期。同时提升机构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决策判断能力,顺应时代潮流,甄选优质项目,才能实现共赢。
还需政策和
资本力量双轮驱动
资本是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方式,但仅仅依靠资本力量尚不能撬动整个行业,还需政策引导。
从大环境角度讲,目前医药行业处于结构调整期。国内主要改革方向是把医疗服务的比重提高,药品消费的比重下降。医疗服务行业会出现更多的机会,但药品,尤其是低端的生产企业,可能会遇到一些压力,因为以药养医的局面会得到改善,药品流通领域也在做“两票制”的政策。流通企业也要提高效率,才能在这个洗牌中生存下来。同时,改革会向服务、价值等方面挤压。
医疗医药领域与政策高度相关,如果行业想快速发展或者弯道超车,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显然不够,实现赶超后劲不足。
“目前一些机构仍然在追求短期收益,这与行业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不匹配。资本耐心和智慧的缺乏,让这个行业变得‘野蛮’起来。这种时候就需要政府做牵引,来引导各方面资金的有效投入。我认为当下投资者也需要教育,资本本身需要更多的智慧,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学习和成长当中。”刘牧龙对记者表示,美国称要削减80%的FDA监管条例或规则,这反映了一个全球医疗产业监管放松的趋势,世界都在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未来国内医疗产业的监管环境会持续宽松,这也有利于私募资金的进入。
“医疗产业是一个特种行业,它的特殊性就是要受到监管。政府监管对医疗的产业发展、投资,都会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医疗监管政策的变化,既可以让一家新的企业诞生,也可以让一家发展得很好的企业陷入困境。”刘牧龙建议,中国的医药产业如果想走在世界的前面,除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外,还需加强政策引导性,基于庞大而快速增长的市场因素,很可能不到二三十年的时间,个别领域就能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