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重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重磅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施千企千镇工程 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于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千企千镇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体行动。

1、“千企千镇工程”为企业和小城镇搭建了一个相互认知、合作共赢的平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特色小城镇建设做出具体规划,要求发展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的小城镇,通过扩权增能、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专业特色镇。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六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搭建了企业和小城镇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享发展的平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和提高质量这个关键,“千企千镇工程”合作共享平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而且可以带动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千企千镇工程”将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2、发挥企业在“千企千镇工程”中的主力军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镇发展新格局,就要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生态移民、边境口岸等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不仅需要产城融合,而且需要大量投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主力。“千企千镇工程”实现产业支撑和产城融合,必须依靠企业的力量。企业和小城镇对接融合发展过程中,各类企业是实施“千企千镇工程”的主力军,只有广大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健康发展。小城镇建设应当从产业入手,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城镇规模,防止盲目造镇,防止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培育特色小镇应充分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让企业全过程参与特色小镇的设计、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才能防止盲目建镇。企业与特色小城镇结对子,产业是龙头,把企业转型升级与特色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市场等资源优势,借助产业布局,推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带动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集中,才能为小城镇发展注入长久动力,从而使特色小镇建设得到更快更好发展。

3、中国企联助力“千企千镇工程”。国家发改委牵头六单位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开启了“千企千镇工程”建设的序幕。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作为企业、企业家、企业团体的联合组织,秉承“面向企业、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宗旨,积极参与组织企业参加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并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在宣传工作方面,我们已在中国企联的网站上转发通知,在全国企联系统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等会议,向全国企联系统传达宣传了该通知精神,在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专门安排“千企千镇工程”进株洲论坛。我们将继续在企联系统,在会员企业中做好“千企千镇工程”的有关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企业了解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金融机构的扶持措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进来。二是在组织动员方面,组织会员企业与特色小镇结对子,以产业为龙头,把企业转型升级与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三是在跟踪服务方面,我们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紧密配合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加强与国开行、光大银行等单位密切合作,向有志于投身这项事业的企业、企业家做好政策解读,以及知识培训、信息交流、沟通联络等工作,注重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做好经验推广工作,为更多企业提供借鉴。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以人民实现安居乐业为成功的最高评判标准,要做到小镇精美,公共设施便捷,公共产品服务完善,有舒适的居所可住,有合适的工作可做,使特色小镇的老百姓更富裕,就业更充分,生活更幸福。

(作者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