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23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7年12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加减乘法” 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21-22版)

改革红利将不断显现

十八大以来政府的“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发展空间,有效的市场机制导引着资金、技术与人才流向高创新能力企业和行业。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改革红利不断显现,中国的改革红利体现着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最终目标是为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出发,提出了“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有企业进行了类别划分,提出了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2015年国务院国资委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需要,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施策,推动改革发展,以《指导意见》为引领、以若干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十八大以来在国企重大改革试点方面,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部署实施了“十项改革试点”,其中有两项改革内容备受各方关注。一是国家将通过试点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包括同行业内横向兼并、上下游行业间纵向兼并、专业化整合;二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将提速,特别是一些垄断领域,例如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垄断领域将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向社会资本放开。目前试点已在18家中央企业母公司和29户子公司全面开展,18家试点中央企业母公司2017年1—8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3.05%,高于中央企业同期水平(17.3%)。截至2016年底,央企集团及下属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达到68.9%。

同时,为了保证这些改革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出台多项配套政策。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搭建技术与资本的结合平台。2017年5月成立了旨在增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规模为1500亿元的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该基金将投向一批央企的新兴科技等优质项目,助力央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并通过投资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中央企业间、中央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协同创新。

央企科技创新迎来发展新机遇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同时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可以说,新的时代对央企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央企科技创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那么十九大以后央企科技创新该怎么走?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含义。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现代化企业,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有现代企业制度,央企要认真学习国企改革精神,领会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要义,加快推进企业现代化治理制度改革,为央企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将央企的科技创新融合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之中去。二是要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央企要瞄准世界前沿领域,以高起点、高投入、原创性为特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要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将好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三是要以开放的姿态进行科技创新合作。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的科技人才、先进技术,加大科技创新的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总之,未来央企的科技创新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央企科技创新将为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提供战略性科技力量支撑,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摘自光明网,有删节,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