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双园”加密产能合作“直通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金骐
王利博制图 |
由阿联酋航运运营的“北部湾港—印度/中东”远洋航线首航暨“北部湾港—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线启动活动,日前在广西钦州保税港区举行。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地的客商,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张晓钦等领导一起,为新航线拔锚启航。
锚定国际产能合作
“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是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林海波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航线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北部湾港直航新加坡、通达印度/中东等地的远洋航线正式开通,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开展优势产能合作的又一创举。
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而产业园区建设是产能合作的优先领域,产业园区精准落地更能够充分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原则。
坐落在中国广西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与坐落在马来西亚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以“两国双园”的形式,开创了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
经过五年多的开发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启动区的产业项目布局已基本完成,园区土地供地率从2015年初的不足40%提高到73%,资金使用率从不足45%提高到91%。截至2017年10月,园区招商引资共引进产业及城市项目超过100项,总投资超过500亿元。
发挥“1+N”功能
“我们园区探索实施项目‘直通车’制度,简化招商决策流程,加快推进一批骨干项目入园。”林海波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围绕产业和城市项目开发建设需要,园区加快建立了金融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国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孵化器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并逐渐形成商圈,引领着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已落户园区。《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鑫德利科技股份公司看到,以3D光电产品研发与生产为主营业务的这家公司,有感于园区服务的高效和周到,不仅本公司全盘入驻,还以现身说法,将上下游产业群引进到此,其中,包括研发、设计、生产、模具、注塑、印刷包装等不同企业,“相当于我们同时引进了20家高科技企业,从而组建成一个大型光电产业基地。”该公司董事刘玉峰向记者介绍,这种类似“1+N”式的招商效果,关键在于园区的运营效率。
鑫德利公司在钦州产业园并非个案。记者在园区了解到,园区结合产能合作和项目合作的实际,积极探索平台型产业发展新模式,重点引进龙头商、先导商和集成商。近年来,已确定合作建设中国-东盟植物药与天然药研究与产业化基地、易通浩光电产业园、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产业化基地、弘信创业工场(物流电商平台)、中马科技园(创业孵化平台)五个产业发展平台,总投资85.8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36亿元。
双园互动促产业聚集
据了解,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加快发展的同时,马中关丹产业园区项目总体进展也十分顺利。比如,首个入园的现代钢铁项目在中马两国领导人见证下签约开建,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人民币,年产钢材量达350万吨,投产后将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钢厂和东盟首家生产H型钢的钢铁厂,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4000个。
与此同时,中马各方正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马方政府承诺,投资总计约20亿马币用于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为园区配套的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都已基本建成、完善。
为更好实现“两国双园”之间的互通与互动,支撑关丹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完成了对关丹港的股权收购,成为关丹港的股东。目前,该集团正在与马方股东一起对关丹港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新的深水码头港区,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及效率。
此前,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还开通了钦州港—关丹港的集装箱直航航线,使钦州港发往马来西亚关丹的货物,由原先经深圳或香港中转的10天,缩短至4天,为海鲜、时令水果、蔬菜等准空运货物的进出口提供了广阔空间。
这次开通的“北部湾港—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线,无疑为“中马合作旗舰项目”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建设,又加注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