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产业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能化安防潮流涌动 监控联网模式受追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璐璐 吴洁

重点发展城市联网监控系统,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安防行业的大趋势。在视频监控行业发展的历程中,实现了标清到高清、模拟到数字的突破,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总工朱兵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讲到,虽然技术不断更迭演进,但业务运用(看实时图像与录像)仍旧停留不前,可以判定智能化与大数据的注入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机器代替人类读图的时代必将到来。

智能化

加力监控联网

目前,我国安防市场保持高速增长,2011—2016安防市场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16年我国整个安防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元以上,其中安防设备市场产值大约在1900亿元人民币,而视频监控则是其核心领域。在此种发展态势下,众多安防企业都在监控的产品、技术、服务等领域进行了相应的布局。

安防行业每天产生海量视频,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给客户带来价值,这是引入智能的初衷。朱兵介绍,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深度学习是业界共识与大势。宇视科技在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显示控制、行业应用定制化等多个方向,研究开发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

记者了解到,宇视科技在2016年提出了“可视智慧物联”的目标,并于同年11月发布深度学习人脸识别摄像机、深度学习智能交通抓拍机等全新产品。2017年6月,宇视科技与英特尔联合发布VDC12500系列视图数据中心一体机“昆仑二代”,这是一台可并发处理2.4亿人脸大库智能搜索或200亿人车物的结构化数据分析或8亿人脸数据秒级“以图搜索”应用的产品,可实现通用计算业务、智能分析业务、大数据业务,并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城市的建设。

深圳市砺剑特种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帅军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国家在公共安全领域已经建设了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敏感区实现了视频监控覆盖。每天产生海量的视频数据,但由于人力、资源及技术限制,无法对这些视频数据进行实时归类、分析,事后只能通过人工查看视频资料数据,效率极其低下。

对此,该公司在图像智能分析与解决方案领域具备尖端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应用方面发力,目前,公司拥有业界领先的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核心技术,产品可根据视频监控数据,实时识别人员身份,3分钟内通过照片查找出指定人员出现的时间、地点并能持续跟踪。

智能化的视频监控大联网在许多省市都有先行者和探路者,并且随着网络化、智能化的提高,基于物联网架构下的智慧城市正向我们走来。吉林大华保全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随着安防行业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每一处的变化对于安防行业来说就是一次机遇。

张志刚表示,公司为用户提供7×24小时的报警联网服务及夜间巡逻服务,其特别推出的“一键报警”安防运营服务,当联网用户发生警情时只需按下报警探测器感知,现场的音视频图像就会立即通过网络传送到报警中心,核实警情属实后向公安110或保安公司转发警情,无需干预、操作方便,特别适用于政府、公安、消防、民政、医疗教育、社区、物业小区等企事业单位。

市场化发展

需政策引导

政策的有效引导,将推动行业朝着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中国政府的投资、公安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旺盛的时期,平安城市项目经历了早年的试点到大规模的铺开,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纯粹的布点联网到应用及横向扩张。对此,朱兵认为,政府仍会加大力度建设平安城市项目,同时也会提升安防产品的应用水平,其中标准体系的应用、上层的业务应用、数据分析处理等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安防视频监控产品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是优先发展的鼓励项目之一,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已相继推出。张志刚表示,作为商品,它还有一个市场化需求问题,有需求便有竞争,这不仅因为商品本身存在竞争,还因为市场化对于竞争性商品不仅是一种催化剂,而且还会不断去改造供销关系以此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安防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离不开行业同仁的良性竞争和技术研发。深圳中物安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文斌认为,对于安防市场,最重要的是政策与市场的联动要加强。在诸多安防领域还存在不少准入性和限制性的政策规定存在,这不利于充分的市场竞争;行业内很多方面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甚至是不同行业的不同规章制度,也给安防企业的产品设计和研发造成一定的困难。

蔡文斌也表示,一方面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尽早组织调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也希望行业同仁齐心协力,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