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招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招商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

“共享农庄” 探出美丽乡村建设多赢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王利博制图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全域旅游、脱贫攻坚等工作,海南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促进“三农”新突破。

什么是

“共享农庄”

顾名思义,“共享农庄”强调“共享”,保障农民和利益相关方共享农庄收益。同时,“共享农庄”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海南提出建设“共享农庄”,就是要以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海南“三农”的特色优势,运用共享经济模式,推动共享事业在最后一公里落地,探索新形势下解决海南“三农”问题实践载体。

“共享农庄”的要义是:以充分涵盖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形式为主要载体,以各类资源和资本组成的混合所有制合作企业为建设运营主体,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征的“三农”新业态。

“共享农庄”依托海南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热带农业资源,坚持以农为本、规划管控、市场主导、资源共享、试点先行、助力脱贫、保护生态、彰显文化的原则,利用“旅游+”、“生态+”等方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其典型的经营方式,就是“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在不改变产权归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运用土地、农房等资源的租赁权和使用权。

“共享农庄”让大众参与,资源高效配置,用户体验更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通过可视化生产和现代物流等手段,突破空间限制,让一部分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海南特色农耕文化,享用热带瓜果蔬菜,享受优质生态资源;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与合作社投资、农民深度参与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使农民转变成为股民、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庄主”增彩。

“共享农庄”的本质特征是共建共享共赢,对于农庄和农民而言,通过产品认养、托管代种、房屋租赁等多种形式,不仅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够和以往低频消费的用户建立黏性关系;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租赁一方良田、一处宅院,避开城市喧嚣和污染,返璞归真享受绿色的田园生活;对于政府而言,通过使用权的交易,将农村的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之间进行最大化、最优化的重新匹配,将不确定性和流动性转化为稳定的连接。

为什么要发展

“共享农庄”

发展“共享农庄”,是解决农产品滞销、价格波动问题的有效手段。海南农产品滞销问题发生频繁、涉及面广。究其原因,除两广地区反季节瓜菜及北方冬季大棚瓜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东盟零关税的热带农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等因素外,关键是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共享农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发展定制农业,打破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流通形态,由消费者决定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发展“共享农庄”,是解决美丽乡村建设缺少商业模式和持续运营能力问题的有力抓手。海南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不能仅仅是有“面子”,一定要吸引社会投资,要有“里子”。发展“共享农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主体,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形成可持续、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发展“共享农庄”,是解决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过程中产品单一、水平较低问题的重要举措。海南旅游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主要集中在“阳光、海岸、沙滩”方面,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供给不足。发展“共享农庄”,就是深度挖掘农业农村生态价值,高层次、高品位地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满足消费者对田园生活、康体养生的新需求,引领新的生活方式。

发展“共享农庄”,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致富问题的有效途径。海南的贫困村大多处在青山绿水的好地方,完全可以通过发展“共享农庄”,将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持续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贫困户参与建设运营“共享农庄”,可以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民房等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土地使用权益入股等方式,获得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可以通过管护农庄、代耕代种等方式在农庄务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可以通过将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销售,获得经营性收入。

(下转第十四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