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区域经济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经济:成都高新区创新发展强劲引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龚友国 赵玲玲

天府立交 梁磊/摄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
菁蓉国际广场 高武辉/摄
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
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1亿元,同比增长9.0%,高于四川省以及成都市的同期增速。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6563户,同比增长7.64%;新增注册资本(金)1684.75亿元,同比增长63.98%;新增商标申请件数11943件,有效注册商标数累计40960件,均居成都第一。”在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均得益于成都高新区打造政策“高地”,推动发展以新经济、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这些只是成都高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自十八大成都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严峻形势,成都高新区“逆风而上”,从金融创新、简政放权等多个领域着手,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探索出一些新模式、新经验,促进了区域创新创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抢抓新机遇,培育新经济创新主体

近年来,我国经济新旧动能正在加速“换挡”,新经济正成为提档加速的那一脚“油门”。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布局支持新经济发展。会议明确,要支持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智造经济、创意经济,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营造独角兽企业发展生态圈。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经济产业是成都高新区最具创新的产业,对抢抓成都高新区未来发展机遇有重大意义。

“成都高新区产业基础雄厚、创新体系完善,具有良好的新经济产业基础,这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窗口期。机遇稍纵即逝,只有见势早、动作快、发力准,才能抢占新经济发展的先机。”上述负责人称。

因此,为了打造新经济产业生态圈,成都高新区今年先后引进了新华三集团成都研究院、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研发中心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美敦力高端医疗创新中心、毕晓普癌症研究所、腾讯国际电竞中心、卡耐基梅隆成都研究院等项目。据悉,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大数据相关企业超过150家,平台经济领域医疗、体育、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存在着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

数据显示,1—5月,成都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迅猛,实现产业增加值209.8亿元,同比增长23.6%。

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为打造新经济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成都高新区正式出台中西部首个促进新经济发展政策——《成都高新区关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新经济政策》)。

据悉,《新经济政策》共含十条,明确了新经济企业创办,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价值、新型组织,新经济企业开展国际成果转移转化,新经济企业拓展市场等将获得支持。

“新经济的发展对现有的法规政策、监管方式势必将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新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技术供给、资金供给、人才供给等支撑保障,需要营造良好的供给环境,引导更多的资源向新经济领域配置。”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高新区将聚焦供给侧的关键环节,制定出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优先发展等政策文件,通过精准化、组合型的政策供给,释放新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新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形成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打造新引擎,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初见雏形

生物产业是全球技术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也是我国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被《“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成都市同样将生物产业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今年7月,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及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生物医药政策》)。该《生物医药政策》共4项17条,明确对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智慧健康等领域的研发、生产、销售类企业给予支持,并设立100亿元的生物产业专项基金,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助推生物类企业发展壮大。

“作为省市生物产业核心区,成都高新区着力完善产业生态,加快要素聚集,设立百亿基金,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主要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助推生物类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在2022年,将其打造为千亿级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发力,目前成都高新区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智慧健康等生物产业特色领域,生物服务、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辅助产业也正在加快聚集。

今年以来,成都药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绿叶生命科学产业园项目、四川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相继落户,并先后引进京东方(成都)健康产业园、绿色医药数字医疗中心等项目。今年5月,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总投资115亿元的1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为生物产业项目聚集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在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实施共建的一年多时间里,生物城共签约项目62个、协议总投资788亿元。

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目前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增势平稳,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79.6亿元,同比增长27.2%,增加值增长28%,预计生物医药产业全年增速有望维持在15%以上,高于去年整体水平。

上述负责人表示,“作为四川省、成都市生物产业核心区,成都高新区瞄准打造1000亿生物产业集群目标,确定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智慧健康四大方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生物产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为加速构建生物产业生态圈,成都高新区还将大力培育药物筛选、药理毒理、安全评价等领域的配套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拓展适合GMP生产的标准厂房、公共车间等。

把握新趋势,加快构建电子信息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7月10日,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关于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电子信息政策》),加快打造70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为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结合成都市最新确定的空间和产业布局,该《电子信息政策》明确,成都高新区将由财政出资50亿元建立产业发展母基金,吸纳国内外知名专业资本设立聚焦重点领域的专业基金,合计总规模不低于500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四大特色优势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方面了解到,目前,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上,成都高新区已成为重要一极。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大事件”更是频频引发行业聚焦。今年2月,总投资逾100亿美元的格罗方德12英寸晶圆生产线落户成都高新区,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成都实现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合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5月,随着第一片柔性AMOLED高分辨率触控显示屏在成都高新区点亮,中国首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BOE(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成都高新区122家规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13.8亿元,同比增长13.0%,实现增加值134.4亿元,同比增长46.9%。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7亿元、软件业务收入271亿元;401家规上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155.5亿元,同比增长27.4%。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形成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终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重点领域,除了格罗方德,还聚集了英特尔、戴尔、联想、德州仪器、富士康、华为、京东方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12个国家级基地授牌,是成都市建设世界软件名城的核心聚集区。

不久之前,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高新区分会场,业内人士曾提及,集成电路涉及的上下游企业较多,希望上游的供应链企业、提供维修等相关配套服务的企业能在成都更多地集聚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

而成都高新区将如何“加长”“拉粗”电子信息产业链,培育产业生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电子信息政策》提出,将鼓励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创新链。据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次出台的《电子信息政策》基础上,成都高新区下一步还将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细分领域的专项政策。

“作为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支撑,成都高新区确定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到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力争达到7000亿元以上。”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集合创业要素,企业落地现井喷

7月,西门子公司在成都高新区追加投资,建立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研发(成都)中心和西门子智能制造(成都)创新中心;9月,全球IT领军企业苹果公司和成都高新区签署协议,落户苹果中国服务中心;10月,世界医疗巨头美敦力三度投资成都高新区,启动建设医疗创新中心。包括接连落地的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在内,今年1—9月,成都高新区累计推动总投资3486.6亿元的89个项目落地。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给《中国企业报》记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全年,成都高新区共新登记市场主体36253户,按工作日计算日均新增市场主体144个,这意味着平均3分多钟就会有一个市场主体诞生在这片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在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看来,成都高新区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众多龙头企业的青睐,主要得益于成都高新区建立的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

据悉,为了投资环境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成都高新区围绕政策、要素、服务、保障等领域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了从项目入驻、政策咨询、电信商务、生活配套到创业辅导、技术平台、科技金融、企业培育等一应俱全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并开启了多个方面的绿色通道。

具体到实际,在政府服务方面,成都高新区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制定了机器人政务服务标准。而在用新技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成都高新区还打出了政府“放、管、服”三张牌,积极推动放宽企业登记条件,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后的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打造“放得开、管得好”的监管格局。

据了解,今年9月正式上线的人工智能政策辅助申报平台,大大便利了企业申请相关优惠政策。该平台的最大亮点在于政府部门换位思考,转变服务方式,将原来的政务服务时间从“5天×8小时”变为“7天×24小时”,延长了政务服务时间,减少了企业办事的额外工作量。

技术平台方面,成都高新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较为完善的全产业链公共技术平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16年一年,成都高新区就新认定公共技术平台11家,累计认定的公共技术平台达67家,其中电子信息类42家,生物医药类25家。

在配套服务方面,成都高新区还全面完善了政务服务、商务服务、中介服务、平台服务、国际服务五大服务体系,通过设立工商服务站等方式支持以菁蓉国际广场为代表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链资源与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模式紧密对接,推动创新创业与产业抱团发展。

在企业培育方面,成都高新区陆续出台了《成都高新区关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及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多个政策,真金白银地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创新创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高新区将会继续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政务服务环境、一流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预期。

招“金”引资,扩大金融产业对实体经济的带动效应

日前,记者获悉,作为成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阵地的成都高新区,先行先试,打造了“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成为全国推广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经验之一。

成都高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因“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风险、快发展”和“重成长、轻资产”的特点,没有足额价值的抵押物作担保,面临融资难的窘境。另一方面,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融资审批流程过长、过慢,难以跟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扩张的业务需求。而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出现,能将这些中小企业解救于“水火”。

据了解,该模式通过政府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市场化运作,同步建设物理和信息“两个服务载体”,依托“互联网+”延伸服务触角,实现了对资本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快速精确匹配,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服务。目前盈创动力累计为超过4900家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逾400亿元;累计为逾1.6万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增值服务。

“作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试点地区,成都高新区走在发展金融科技产业的前列。”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洪涛介绍,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建立了“一个风险资金池、一个企业库、一个产品办公室、一个专家评议会”的“四个一”政策性贷款产品融资模式,引导科技支行、科技担保、科技小贷等加大科技信贷产品创新。

记者从成都高新区方面了解到,在积极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同时,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也紧抓自贸区机遇,扩大金融开放、深化金融改革。半年来,成都高新区通过财政直接出资和国有企业参股设立13只产业引导基金,基本构建起多层次股权融资服务体系;成立高新区金控集团,利用金融产业对实体经济的带动放大效应,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陈洪涛表示,在资本加速聚集的同时,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成功发放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双创”债,引导科技支行、科技担保、科技小贷等加大科技信贷产品创新,以金融助推产业发展。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成长贷”、“壮大贷”、“统贷统还”平台等三类政策性贷款产品共发放金额近3亿元。

招才引智,汇聚全球创新创业要素

“来蓉工作,住得上房、安得了家。”这是最近流传于四川青年口中的常用语。在近期出炉的成都产业新政50条中,明确提出,外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可提供青年人才驿站,7天内免费入住。

近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获悉,作为全市首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22个青年人才驿站之一,成都高新区也响应号召,沿用酒店标准间的所有配套设施和服务,为“蓉漂”们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交通路线。

据悉,目前,成都高新区内各类人才总量达25.6万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85人,占全省38%;四川省“千人计划”人才219人,占全省37%;“成都人才计划”人才213人,占全市61%;2016年成都高新区共拨付人才专项资金3.1亿元。

在面向国内延揽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成都高新区海外人才引进频频发力。

据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介绍,为了打造国际性创新创业合作服务平台,成都高新区去年出台了“菁蓉·高新人才计划”,确定设立总规模达50亿元的人才资金面向全球引才,并在国际人才城和菁蓉国际广场划定3000平方米楼宇。其中,国际人才城作为综合服务功能区,致力于为海外人才在蓉离岸创新创业提供全程代理服务;菁蓉国际广场作为项目孵化功能区,重点引进优质海外离岸人才创新创业团队进行孵化培育。

此外,为了加快人才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成都高新区还在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地设立了16个海外人才离岸基地。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柔性”引进诺奖得主5人,聚集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105人、四川省“千人计划”281人。

范毅表示,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以国际化、柔性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为工作方向,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政务服务、国际品质的人才生活环境,发挥离岸基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国际高端人才、世界先进科技、国际新兴产业项目等国际创新创业要素加快聚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人才高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