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闽宁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闽宁报道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亲”二十一载 闽宁协作结硕果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荀瑜

宁夏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
移民妇女在中银绒业针织厂车间做工
原隆村村民在立兰酒庄分拣葡萄原料
闽宁镇原隆村万头肉牛养殖基地

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闽宁扶贫协作机制” 已经基本形成,闽宁协作结出的丰硕成果印证了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

“立兰”扶贫原隆

创双赢

“葡萄产业从种植到酿造就是一个吃干榨净的行业。”宁夏立兰酒庄总经理邵青松向记者介绍。宁夏立兰酒庄位于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建设高标准有机葡萄种植基地2400亩,解决原隆村200多人就业问题。

立兰酒庄年产高品质葡萄酒20万瓶,他们的 “立兰览翠赤霞珠”品牌系列多次荣获“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博览会” “2014年中国优质葡萄酒挑战赛”金奖等国际国内荣誉。2014年12月“览翠赤霞珠葡萄酒”在渤海国际葡萄酒交易所成功上市,开启了国产葡萄酒上市的先例。除了对自身酿酒的高要求外,立兰酒庄对闽宁镇原隆村的扶贫也做了重大贡献。邵青松欣慰地说:“葡萄产业带动了生态的优化,同时也具有富民效应,让更多原隆村的村民在自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据了解,原隆村村民每月收入4000—5000元,并且村民们在务工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家庭。

“2013年移民到原隆村前,家里的收入基本就靠老公的季节打工,收入也就2万多元。我就在家种种地一年也就够家里几口人吃饭,一年下来家里也没有什么积蓄;现在我负责酒庄的生产车间管理工作,老公在酒庄负责绿化滴灌,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原隆村民刘丽感慨地说。现在的刘丽家买了小车,盖起了大房子,政府还免费给每户移民安装热水器。刘丽说:“现在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安居乐业。”从她的笑容里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中银绒业

解决外出务工矛盾

闽宁镇的移民中老人多、孩子多,移民妇女肩负着照顾家人的重任,很多家庭的收入单靠丈夫在外务工维持生计。闽宁镇因此提出并落实解决移民长期稳定就业的整体构想,就是为移民就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女工们既能照顾家,又能有个稳定的工作。”闽宁镇党委副书记马彦斌在中银绒业闽宁针织厂的工作间介绍说。厂房中,100多名女工正忙碌着。中银绒业采取“村口打工就业、促进生态移民增收”的模式,实现在生态移民安置区建厂的同时,解决了企业的“用工荒”问题。

马彦斌介绍说,在用工最高峰时,车间共有200多名女工同时做工,并且90%的员工及中层的管理人员都是当地人。现在的移民在家门口就已经转变成了有固定收入和固定职业的产业工人,尤其是女工实现了家庭、工作两不误,化解了长期存在的很多家庭和社会矛盾。

42岁的马秀梅是1998年从宁夏西吉县沙沟乡搬迁到闽宁镇的生态移民,在永宁县生态移民创业就业培训中心经过3个月的培训,和镇上的其他女工一同被安排到了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闽宁针织厂。从工厂骑电动车只用两三分钟就能到家,每月保底工资近2000元。因为收入主要靠计件,马秀梅说,自己的手脚比较慢,收入还不太满意,“要是熟练工的话,每个月能挣到4000多元”。

壹泰牧业“帮农户养牛”式扶贫

走进位于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壹泰牧业养殖场里,6000多头肉牛悠闲地沐浴着初冬的暖阳。对于“肉牛托管所”的“运作模式”,宁夏壹泰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红财介绍说,贫困户每户入园可托管1—2头肉牛,托管经营期限为3年。托管贫困户以每头牛8000元的成本注入养殖场,其中政府补助扶贫资金2000元,贫困户自筹2000元,其他由企业承担,托管肉牛由基地统一购买饲养。贫困户每头牛一年可获得2000元的分红,托管到期后,根据个人的意愿,返还本金或等价值的肉牛。

32岁的马亚林是2012年来到原隆村的,三年前,妻子在家照顾孩子,家庭年收入不过万元。而现在,他和妻子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达到8万元。依靠“肉牛托管”方式,他们的收入在逐年增长。家庭账本上清晰记载了全家去年的收入情况,与三年前相比,马亚林家的收入增长了8倍。

壹泰牧业托管闽宁镇扶贫肉牛项目是银川市实施精准扶贫产业项目之一。今年,银川市针对每个移民村的实际和产业发展,按照“一村一策”的模式,实施项目带动,使扶贫工作由“漫灌式”扶贫向“精准式”扶贫转变。

光伏农业助脱贫

一栋栋整齐划一的设施农业大棚,棚顶部覆盖着蓝白相间的太阳能发电板,棚内的绿色植物巨菌草高挑挺拔……欣欣向荣的新型“光伏农业”实景正是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

2014年,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有限公司在原隆村流转移民土地,实施了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温室顶部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发电,在温室内发展设施农业。华盛绿能(宁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经理杨广平介绍称,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总流转亩数1万亩,规划200兆瓦,总投资24亿元。目前项目占地1200亩,建成农业设施大棚588栋。现在园区已形成五大扶贫产业,即食用菌产业链、花卉产销一体、万亩茶园项目、蝎子特种养殖项目、蚯蚓循环农业项目。

据了解,当地贫困户每户每年除了增加1500元土地流转租金收益外,公司还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选择就近进入光伏农业园区工作,目前已有500名移民从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每年劳务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之后,产业工人便可以承包大棚,继而实现向个体老板的转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