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产业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职业培训前景广阔 产业碎片化待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蕾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在职人员主动学习的意识觉醒以及企业对于标准化人才的需求,让一批职业培训企业应运而生。有主打新媒体培训的“新媒邦”,专攻互联网市场运营的“暖石网”等,这些新兴的培训机构通过系列模式化的创新,满足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需求,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市场不断扩大。

在职业培训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问题也不断累积,部分培训机构培训体系的碎片化,受训学员职业规划的碎片化,严重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亟须行业共同努力以解决这一难题。

职教培训发展迅速

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5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就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9亿元。在这块“大蛋糕”中,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市场也发展迅速。

新兴产业不断出现,需要的人才往往是现有教育体系中没有的,比如新媒体、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这直接催生了相关的培训需求。

新媒邦便是在这一需求下诞生的一家专门致力于新媒体运营培训的机构。“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的形势则越来越不乐观。而文科生在大学生就业的队伍中毫无优势。目前市场上的IT教育企业大多培训的方向都是偏技术类,比如说JAVA、PHP、HTML5、UI设计等,而这些都是理科生的天下,对于文科生的就业培训市场一直都是空白的。”新媒邦创始人刘石川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在职业教育培训市场中,相比理科生,文科生就业压力更大,培训需求也最大。

与新媒体岗位一样火爆的还有互联网市场运营岗位,互联网运营岗位是一家公司长期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互联网快速融入到各行各业的社会背景下,新增的互联网公司和正在转型的传统企业对于专业互联网运营人员需求量非常大,所以互联网运营专业人才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

暖石网创始人兼CEO张君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所谓行业‘井喷’,其实是因为大众内心对于知识的看重程度提升了。70年代、80年代,社会讲究的是大生产、大发展,各个企业生产的都是标准化产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企业需要的是标准化人才,就需要标准化的培训机构来培养。”

培训模式创新

相比传统教育培训机构,新兴的互联网教育培训企业在模式创新方面倾注大量心血,以便在更好满足学员需求的同时,进行差异化的市场竞争。

刘石川说,“对于我们新媒邦来说,要做的是新媒体在线教育和人脉资源平台,简单地说这里既是课堂,也是新媒体人自己的圈子。”

说是圈子,是因新媒邦正在打造的是属于新媒体人的人脉资源交流平台,汇聚数万新媒体“大牛”,将在这里实现新媒体人的学习交流、资源对接、合作收益。

张君说,“暖石网进入互联网在线教育行业的初衷,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某一个具体的技能,而是要学会解决问题、自我思考的方式。暖石网店教学和传统职业市场的区别是课程始终在更新和迭代,因为知识也是会过时的。”

新媒邦与传统职业教育市场最大的区别在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实训,轻教学。学员不仅仅是要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2—3月内快速掌握新媒体各个平台的玩法,提升自己的综合实战能力,真正为企业能带来价值,实现高薪就业。为此,新媒邦搭建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线下实训基地,为新媒体行业培养专业的运营、技术人员。

而暖石网从上线第一天起,就提供实操练习批改服务,即从思维学习,到课程学习,再到动手练习的个性化教学服务。

产业碎片化问题待解

一方面对职业培训产业前景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受访企业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产业发展碎片化的问题。

所谓产业碎片化,体现的是很多层面。刘石川认为,碎片化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层面,特别是新媒体行业从业者知识碎片化、技能碎片化,没有完整体系和脉络,会影响新媒体行业从业者长远的发展。

现在大多数公司招新媒体运营的起点都在1—3年左右,然而新媒体一共才发展不到3年。由于新媒体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从而导致从业者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这在职场中是非常不利的。

张君也提出,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教学平台,问题是知识非常碎片化。碎片化本身没有错,但是对于大多数“小白”学生来说,多一些系统学习的产品,会更有利于学生把学习这件事情践行下去。

“暖石网在坚持的也是系统学习,虽然系统学习背后会涉及更多的服务、学习体系的建设。”张君说。

另外,张君还指出,行业快速发展难免引起部分“浑水摸鱼”企业的注意,这些企业胡乱拼凑出非常“吸引人”的销售页,甚至存在乱做学习承诺的情况,促使用户购买学习产品,这样的教育产品急功近利,可能毁掉学习者的希望和未来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