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5版:福建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5版            福建报道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代传承,老龙窑浴火重塑千年建盏文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杨国标 叶华金

熊忠贵

建窑、建盏,因地处宋代的建州府辖地而得名。古窑址在今天的建阳区水吉镇的后井村,其中大路后门窑编号为90SJY3的窑长135.6米,是国内已知最长的龙窑。中国龙窑历史最早起源于商代,龙窑代表了东方的陶作进步和智慧,是历史以来烧制陶瓷的最高平台。建窑又因两宋文化和艺术风格,将建窑烧制的黑釉建盏推上中国陶瓷历史的最顶峰。

建盏作为黑釉之典范,其盛名和价值取决于器物本身的历史影响力,建盏完全融入进了两宋生活,整个宋代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品位,造就建盏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中的革命性意义和最高地位,建窑之天工造物,完整体现了宋代追求的极简和留余风尚,将单色釉建盏以其自然造化的形和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龙窑烧制建盏,是靠天吃饭的活儿,龙窑柴烧工艺也一直被誉为“火中求财”。在建盏人的眼里,龙窑柴烧建盏也是“七死八活九翻身”的事儿。

沉静了几个月,建阳水吉镇吉玉坊的熊忠贵老师傅,又在老龙窑重新点起了柴火。36米长的老龙窑燃起的熊熊火光,把窑体的温度升到了1300度以上,从投柴口看见的火焰,像液体一样在缓缓流动。

9月,老龙窑又一次为黑釉文化添柴加温。

三代技艺传承,工匠精神还原千年建盏神韵

建盏作为我国黑釉的代表作品,在古人的圣手演绎下日趋完美,曾被选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而在宋代,建州(今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有建窑无数,遍布山冈,烧制的黑釉茶盏名扬海内外。建州的建盏盛行了千百年,至今仍为收藏及玩家的首肯。但世代更迭,宋代建盏工艺已断代失传,“建窑遗址”也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盏文化的璀璨自然也变得尤为神秘。

建盏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制作技艺堪称传奇。1979年,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经过近两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失传已久的建窑建盏制作技艺重见天日。此后,建窑建盏工艺师们不懈探索,制作出兔毫、鹧鸪斑、窑变等作品。建盏市场也随之升温。

而在更早以前,熊忠贵就已经接触了龙窑柴烧。

在水吉镇仁山村杨梅山坪的老龙窑,建成于1970年。用泥土和砖块依山坡而建,长36米,分为窑头、窑身、窑尾和烟囱,两侧每间隔一米设有投柴口,左侧有几处进出窑内的门。古旧的窑棚早已瓷化,龙窑内部时光的味道触手可及。这也是建阳地区唯一最早坚持使用龙窑烧制盏的老窑场。

龙窑刚刚建好,熊忠贵就在窑里当学徒。“也没计划从事其他行业,受父亲的影响,加上当时的生活环境,学烧制陶瓷总算有一门赖以求生的技艺。”熊忠贵说自己当学徒时,完全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和爷爷都是陶瓷工艺师,从小耳濡目染了这些工艺。去当学徒那年,他才15岁。

1981年的一天,有几个人来到熊忠贵所在的窑场,向他讨要釉水,熊忠贵问对方要釉水做什么用,得知他们要研究恢复建盏,他也毫不吝啬就给了他们。第二次,对方又问熊忠贵能不能再给一点釉水,熊忠贵又拿出配好的釉水给了他们。

当时的熊忠贵还在窑场做着耐火砖,知道有人在研究建盏,他也着手拉胚做盏。出生陶瓷世家,爷爷和父亲均是水吉当地有名的陶瓷艺人,家族的传承已演化成天赋,炼泥、拉坯、烧窑,熊忠贵都信手拈来。

上了釉水,偶尔在柴窑里烧制,一次不行烧两次,两次不行烧三次。除了和老同行切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不断试验摸索。在试验了三年后,熊忠贵终于心中有数。同时,熊忠贵知道当初来跟他要釉水的研究组,也研究出了建盏的制作工艺。

老龙窑烧了6年的耐火砖。1988年,随着建盏市场的兴起,熊忠贵本欲用龙窑烧制建盏,但是柴烧成本太高,他只好买来电窑烧制建盏。

“电窑烧制建盏,虽然市场一片叫好,却始终没有柴烧盏的千变万化、古朴柔和”,在商业和文化传承的抉择中,熊忠贵选择了“龙窑柴烧是对宋代建盏文化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2013年,熊忠贵为了全面恢复全手工制作,用老龙窑柴烧宋代建盏制作工艺,恢复千年前建盏最初的模样,成立了吉玉坊,注册宋工标识。重新点燃了老龙窑的柴火。但时隔多年,老龙窑因为失修, 熊忠贵烧了7窑,一只成品也没有。烧一窑,从装窑到出窑,历时半个多月,成本10多万元,如果不是真正的热爱和强大的传承使命感,一般人难以坚持。

熊忠贵每做建盏都用陶土和红釉矿,配以草木灰的土办法制成,他说,建盏都用来盛饭、饮酒、喝茶,与生活息息相关,决计不能添加化学成分。除了坚持土办法,柴烧建盏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儿。自装窑点火后,要连续烧上两天两夜的柴火,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变化投柴、封口,半夜也不能休眠,48小时不离龙窑,常常在深夜里以泡面充饥。

龙窑柴烧建盏工艺,断代了数百年岁月,如今在建阳水吉镇,也就是宋代建盏发源地,吉玉坊的老龙窑依然以最传统的建盏工艺迸发出熊熊的火光,这是熊忠贵秉承东方工匠的智慧,在延续千年的建盏神韵。

半生以窑为家,烧出“大师之作”

吉玉坊的老龙窑烧制建盏采用的是陶泥为原料,富含铁离子,所以胎体也叫铁胎。在距离吉玉坊窑场外不远处一片凹地,底下蕴藏的陶土黏性十足,熊忠贵就是挖取此处的陶土制盏。

烧制建盏,要经过采泥、洗泥、炼泥、拉坯、利坯、晾坯、上釉、风干、装匣钵、入窑、点火到最后的出窑等十几个工序,老龙窑长36米,能装入五千只盏,一个人装窑需要一周的时间。

装完窑后就是烧火,每一次烧盏,熊忠贵需要先敬窑神,怀揣对师门前辈的怀念和敬畏,对水、土、木等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的敬奉。点火之后就要一直坚守在龙窑,从下往上的投柴口,挨个烧足火候,直至最后一个投柴口封闭,整个烧火过程大概需要48个小时,这期间需要不间断盯着窑里的火候和温度。烧制过程中,龙窑体表感应温度超过1300度。停火后,封上所有的烧火口,使窑内进入无氧状态,待一周的冷却才开窑门出窑。

烧制环节手艺人不能直接控制,需要通过控制龙窑内的温度来控制火候,从而影响最终的烧制结果。宋人烧建盏依靠柴窑,偶然性大,成品率非常低,除了大量烧制的黑釉、兔毫及个别鹧鸪斑、窑变等。熊忠贵的龙窑柴烧,与宋代工艺一样,13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一般一窑装入四五千只胚体,成品率只有百分之三四,最多不到百分之七,成品的各种斑纹不一。

日本有藏家收藏的宋代建盏,被日本列为国宝级文物,也是当今建盏珍品。有人说“南宋时期的窑变建盏,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妖异瑰奇得不像是人间之物”。凝视一只精致的建盏,恍如一片星空,繁星点点,神秘莫测,令人心潮起伏。大器偶成。龙窑柴烧建盏的成品率极低,大多时候,开窑时能留存下来的好的盏,也不过两百余只,而真正受师傅和爱好者共同欣赏的盏,恐怕少之又少。当然,熊忠贵也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烧出优质窑变建盏。

1970年,熊忠贵15岁,那时,他开始在窑场当学徒。一转眼,老龙窑的建成已经将近五十年的光景,而熊忠贵也在这个窑场坚持了同样的岁月。如今,63岁的熊忠贵已然两鬓初白,岁月在他的手脸上刻下了沧桑的同时,也造就了他的神来之笔。他是一位山间老人,是宋代建盏复古工艺的第一人,也是龙窑柴烧师傅,而在龙窑柴烧领域,他更被称作“窑神”,更是名扬四海的建盏大师。

熊忠贵烧制的建盏在业界独树一帜,不仅国内的陶艺大师李正文会亲临吉玉坊交流,就连日本的陶艺大师林恭助每年也不远千里到水吉来与熊师傅探讨切磋。与龙窑相伴半生,熊师傅亲手烧制的建盏华美厚重,把我们先辈的智慧渲染得淋漓尽致,也把黑釉文化弘扬到极致。

与其他能工巧匠的刻意为之不同,熊忠贵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建盏形态的正确阅读和恰如气氛的表现力。擅画者留白,擅乐者惜声;留点余地,是生命的智慧。正是因为他不刻意巧而巧,“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使他的仿古建盏少了刻意精巧的匠气,多了一份自然、古雅。

2017年,熊忠贵大师被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与老龙窑相守了近五十年,年岁渐老,却依然坚守在龙窑口,传承建盏真韵。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