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戏企业深耕“泛娱乐” 未来两极发展成趋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雅静

近年来,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泛娱乐行业备受关注,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国内知名的游戏企业腾讯游戏、完美世界、三七互娱等都积极进行了相关布局。据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中国“泛娱乐”产业总产值约为4155亿元,2017年预计达到4800亿元。

打造泛娱乐

生态体系

2017ChinaJoy“同行十五载 共享泛娱乐”的主题以及去年“游戏新时代 拥抱泛娱乐”的主题似乎都在展示:“泛娱乐”是目前的一个主流趋势,游戏行业逐步向动漫、影视产业等泛化。

多家知名游戏企业都在以精品IP为核心,打造互联网“泛娱乐”生态体系。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企业从游戏产业升级到“泛娱乐”也是该产业不断成熟的必然。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其中之一,游戏与其他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

2014年,“泛娱乐”战略升级:腾讯互动娱乐持续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到目前为止,腾讯已经构建了涵盖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电竞等业务的泛娱乐生态。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CEO程武曾对媒体表示,创造优质IP是“泛娱乐”的目标,IP不仅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强盛的标签,是文化输出的基石。

从“泛娱乐”的细分来看,近几年,游戏产业表现突出,已成为泛娱乐产业中市场规模最大的领域。如完美世界以IP为核心,对同一题材根据需要进行跨平台系列化开发,并在产业链上做最大化的延伸,形成了“一链万融”的泛娱乐生态体系。

而三七互娱作为一家文娱内容基因深厚的平台型企业,也已早早把握泛娱乐发展的先机。

三七互娱董秘叶威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现阶段,三七互娱已在影视、动漫、音乐、VR、直播等领域先行布局。叶威认为如此布局的意义在于,“未来无论泛娱乐行业哪一个细分领域先爆发,公司在文娱精品内容供给能力上的优势都能够迅速嫁接到该领域,获得先发优势。”

同时,叶威也强调,三七互娱在泛娱乐领域的投资并没有追逐热点,而是与公司的泛娱乐化战略相结合,围绕文娱内容逻辑做投资布局,从影视、动漫、音乐到VR、直播,公司在泛娱乐各细分领域的投资逻辑是高度统一的。

目前,业内普遍重视以精品IP为核心的泛娱乐发展。完美世界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完美世界自始至终都不是一家单一的游戏公司,泛娱乐是完美世界的战略之一。完美世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诸如《诛仙》《完美世界》《神犬小七》这样的精品IP。同时,完美世界引进国际知名电竞产品《DOTA2》《CS:GO》等,运用自身专业经验举办专业电竞赛事。

谈到泛娱乐产业,完美世界上述负责人表示,完美世界做得比较突出的有精品游戏+电竞。经典端游如《完美世界》《诛仙》等表现良好;精品手游如《诛仙手游》《射雕英雄传手游》《梦间集》等不断推出;《无冬OL》主机版、《星际迷航》等主机游戏开创了欧美市场主机游戏道具收费制的先河,拥有不错的口碑。

资本与技术需求

驱动行业并购

腾讯、阿里、网易、完美世界、三七互娱等企业利用资本和技术优势,不断推动“泛娱乐”的发展壮大,而其他非游戏企业也利用手中丰厚的资本,涉足海外游戏公司的收购。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对大多数游戏厂商来说,一款产品根本就不足以撑起该公司的产业链,收购能弥补短板,比如技术、发行等方面可以得到融合与补充。另外,尽管游戏企业近年来营收可观,但是对资金需求较大,烧钱做游戏并不稀奇,一家游戏想要发展得更好,一年至少需要研发十款产品,这让游戏企业对资金方面有了更大的需求,而那些资金积淀深厚的非游戏类企业参与的跨行或是跨境的并购,刚好满足了这些游戏企业该方面的需求,两者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完美世界对欧美知名工作室的收购带有完美世界的烙印。比如收购CrypticStudios并入完美世界海外研发体系;收购《火炬之光》的研发团队RunicGames。完美世界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让其保持了对新技术的敏感和关注,完美世界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完美世界将不断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打造多元的产品组合。

在主流游戏企业和主流类型之外,以AR/VR游戏为代表的前沿新兴游戏以及独立游戏也正在兴起。未来,游戏会越来越注重科技和文化要素,用科技促进发展,用文化强化内容。

业内人士认为,游戏会逐渐向两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大型化、在线化、电竞化甚至社区化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开发工具的普及,个人创意游戏和独立游戏也将兴起。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