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产业
 

2017年9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服务玩出新花样 混合云将成主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洁 李南

王利博制图

如今,企业上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山东、湖南、浙江等多省市启动企业上云行动,通过上云,实现对基础设施与应用的升级改造,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核心业务部署与运行效率的目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云服务市场规模超过520亿元,且未来几年仍将继续保持约3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19年,中国企业云服务市场将达到1183亿元,80%的企业将采用混合云的部署模式,60%的企业计划增加云应用开支。以云计算为代表的IT技术成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

企业云服务

玩出新花样

伴随企业云服务市场规模爆发式的增长,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成为“奇点”,云服务提供商纷纷抓住机遇,将云服务玩出了新花样。

为助力企业上云,浪潮集团推出了浪潮企业云及大型企业云平台GS7。浪潮数字化企业创新中心总经理王腾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浪潮企业云主要从云应用服务角度,帮助企业上云,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王腾江介绍,浪潮企业云助力企业向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延伸,全方位支撑企业上云。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整体的上云解决方案,从服务于企业内部升级到服务于全产业链的转变。以云会计、云进销存、HCM、IGO等为依托大力发展公有云业务,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同时建立产业生态圈。

而青云QingCloud作为一家技术领先的企业级云服务商和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一个基于云模式的综合企业服务平台。

在刚结束的青云QingCloud Insight 2017云计算峰会上,QingCloud发布了包括QingCloud物理主机服务、QingCloud RadonDB(分布式数据库)、QingStor NeonSAN、QingCloud统一云管平台及QingCloud Kubernetes容器服务在内的一系列云计算最新研发成果。产品覆盖IaaS、PaaS底层技术的升级及对业务支撑服务的重大提升,同时,QingCloud还宣布将全面支持ARM架构,为用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底层架构。

青云QingCloud运营副总裁林源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QingCloud此次发布的“物理主机服务+QingCloud RadonDB+QingStor NeonSAN”的组合,在各自领域提供最领先的性能与功能,同时完全基于云计算理念实现,以软件定义、集群架构及标准化硬件体系为基础,保留了云架构敏捷弹性的特性,兼顾独立性与高性能,满足传统核心应用对安全与性能的诸多诉求。这个组合可以被视为承载企业核心业务的新三驾马车。

常见的云服务有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等,可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林源说,青云QingCloud最大的特点是用同一套代码、同一套架构支持所有云模式,为用户提供一致性体验。

混合云成主流云架构

公有云还需市场认可

RightScale调查数据显示,95%的受访者正使用云服务,其中仅采用公有云的为18%,仅采用私有云的为6%,而采用混合云的为71%,相较2015年的58%有较大幅度提升。受国内政策、公司性质影响,未来国内混合云的比例会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主流云架构。

“在中国现有情况下,私有云和混合云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林源说,“但如果把周期放大到一两百年来看,终有一天会只有公有云,没有私有云。而在公有云方面,不会再有大量的公有云服务商存在,越往底层走,越是基础层面的东西,服务商会越少。”

安全性成为企业上云关注的重点之一,但艾瑞咨询2016年11月发布的《中国企业云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认为,云服务商有比一般企业IT系统更好的安全机制和运维能力,因此整体上安全性更高。云的安全性能优于绝大多数传统IT。云安全隐患确实存在,但更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

对此,林源认为,现在企业对于云计算安全的担忧其实主要在公有云层面。从私有云层面来看,目前已经有很多大型金融企业、制造业,包括政府行业都在使用私有云服务。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私有云的安全性获得了企业和用户的认可。

“我们从最初就强调‘企业级’三个字。在大家都只卖云主机、只有基础网络时,却一直在强调网络要有组网的能力,要有100%的二层隔离。如果不隔离,相当于成千上万家公司都在用同一个路由器,互相之间可以互通。如果其中一家有黑客技术,便可以轻松嗅探到其余用户的数据包,并进行拦截、破解,这是非常不安全的情况。而‘企业级’是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的,‘企业级’的二层隔离让公有云的安全性能得到保障,但是也需要市场进一步的认可。”林源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