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看安徽
 

2017年8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风S7将安全理念融入细节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张骅

在上海国际车展上的江淮瑞风S7

暴风雪、高海拔等极限环境考验,22天长时间行车,是什么确保瑞风S7进藏队伍在长途跋涉中克服险阻会师拉萨?近日,江淮联合权威媒体对进藏归来的瑞风S7进行了全面拆解,并网络直播拆解全程。实车拆解后发现,瑞风S7不仅有周密的安全防护结构,而且车门、地板等多处细节的选材和制造上均精益求精,打造出极致安全、舒适的“VIP行车舱”。

多维度构筑

安全屏障

车辆碰撞事故一般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三种类型。相关数据显示,虽然侧面碰撞只占到碰撞总数的28%,但由于侧面碰撞发生时撞击点到驾乘人员的距离仅隔一道门,因此更容易对成员造成伤害。车门是车身侧面结构的主体,刚度好、强度高的车门在发生碰撞时,能够起到更好地保护驾乘者的作用。

从拆解的瑞风S7进藏车辆来看,瑞风S7的车门采用的是当下主流的内置管式防撞梁+加强筋的复合防护结构。当车辆受到来自侧面的撞击时,车门在侧向撞击力的作用下,产生向内运动的趋势。此时,防撞梁将起到分散撞击力,减缓侧门向内运动的趋势等作用,前门受到的侧向撞力将主要传递到铰链柱和B柱,后门受到的侧向撞击力将大部分传递到B柱和C柱,有效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瑞风S7车门的复合防护结构中,加强筋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加强筋的使用能够在不加大车门壁厚的条件下,增强车门的强度和刚性。这不仅能节约材料用量、减低整车重量和制作成本,还能克服因壁厚差异带来的受力不均所导致的扭曲变形,提高了被动安全系数。

在用户关注度较少的车顶方面,瑞风S7同样下足本钱。即使天窗框架已经可以为车顶框架起到加强辅助的作用,瑞风S7天窗后方还单独设置了一条横向加强结构和三道加强筋,为提高局部刚度再次添砖加瓦,真正做到全方位保护驾乘者。

无死角

防护性能

车内布线保护的重要性不亚于车身结构对汽车安全的重要性,在极端驾驶环境下,汽车高负荷的运转不仅容易出现故障,有些小电路短路都可能引起火花。尤其是在气候炎热的夏天,线路防护不够严谨有可能引起在机舱高温工作环境下的电路故障甚至发生自燃事故。因此,车子对自身线路的“自我保护”能力十分重要。

瑞风S7在车内线路防护方面的表现优于很多合资车型。和某些合资车型在驾驶舱线束方面采用稀疏包裹的方式防护、拆解之后满眼都是裸露的线束相比,瑞风S7利用波纹管、防割布对驾驶舱线束采用了全防护形式,布局及固定卡位更加合理而密集。

在分支线束不多的车门,瑞风S7仍采用了胶布包裹+防割布包裹+海绵防震,裸露线束很少。一般车辆车顶线路包括灯光线路、气囊线路和天窗线路等,江淮瑞风S7车顶线路主要防护手段有波纹管、防割布、海绵止震,裸露线束较少。瑞风S7的前后杠内部布局的部分灯光及雷达探头线束同样采用了全防护形式,主要防护措施有波纹管+胶布缠裹。

相对目前大部分车型仅在工作环境恶劣的发动机机舱采用波纹管全防护形式,瑞风S7无论是工作环境恶劣的发动机机舱,还是相对良好的驾驶舱、车顶及车门,甚至连前后杠的分支线束均无一例外的采用了全防护形式。在线路安全方面,瑞风S7考虑得更周到,给行车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多上一重保险。

环保用料

超越合资

除了完备的安全防护,在拆解中发现,在材料选择的细节上,瑞风S7更倾向于选择环保材料,为驾乘者打造健康、舒适的驾乘环境。

瑞风S7前后门内衬板、车顶后方等多处设置了原生材料吸引棉,不仅有效隔绝噪音,提高NVH静谧性,且也更加环保健康。同时,瑞风S7车内的止震贴采用的是丁基胶止震贴而不是常用的沥青止震贴,不仅能够提高钢板强度,避免行驶中因振动诱发噪音,而且材质也更加环保,确保乘坐的舒适健康。

在消费者容易忽视的地板防护方面,瑞风S7一样可圈可点。瑞风S7地板全覆式地毡之下,填充垫层采用了高密度海绵,视觉效果更为美观且贴合度更好的同时,更从源头上杜绝了由劣质再生材料引发的异味与环保问题。瑞风S7车底地板黏贴裁切齐整的止震贴,工艺品相均为主流水平。瑞风S7在后排座椅上采用了高密度海绵作为填充层,车身内部也布置了横向加强结构,提高了笼形车身的刚度和抗扭度。

无论是内置管式防撞梁+加强筋的车门复式防护结构、采用丁基胶止震贴和大面积使用原生材料,还是全防护形式包裹车内线束,江淮均采用高标准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大大提高了瑞风S7的用车安全性和可靠性。全方位安全防护及超越合资的环保健康用料水准,确保了瑞风S7同级领先的安全性、舒适性,让其成为消费者的信赖之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